然而,“刺蝟法則”告訴我們:距離太遠讓彼此產生疏遠感,不易成為肝膽相照的知己;距離太近容易看到對方的缺點,破壞曾經的美好形象,甚至還會傷害彼此。唯有保持合適的距離,才能維持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關心理距離的實驗。
在一個偌大的閱覽室中,隻坐著一位讀者,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手上的書。心理學家走了進去,不聲不響地坐在他(她)的旁邊,試探對方的反應。這個實驗重複了八十次。結果,在空曠的閱覽室中,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大多數被試者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甚至有人幹脆明確地質問:“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孤立的心理空間中,在這個私密的空間裏不容許任何人“入侵”,包括伴侶、父母和朋友。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他人觸犯時,會讓人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惱怒起來,而這個自我空間的範圍隨著人際關係的親密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薇薇與豔豔是一對好鄰居。薇薇剛與男友結婚,兩人新婚燕爾,如膠似漆;豔豔已經結婚三年了,丈夫是一位長年在外的軍人,自己經常獨守空房。她時常對薇薇說:“我真羨慕你,多麼幸福!而我的婚姻隻剩下一紙婚書,毫無意義。”
為了能夠與丈夫每時每刻地在一起,薇薇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來到丈夫的公司工作。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以前那種彼此牽腸掛肚的感覺已經不複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夕相處後的索然無味。幾年過後,丈夫開始有意地躲避薇薇,經常以各種借口夜不歸宿。這段幸福的婚姻難以為繼,已經到了破裂的邊緣。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根據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將社交區域分別劃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1)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近範圍在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相互感受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主要適用於夫妻和戀人;遠範圍為15~44厘米之間,能夠挽臂執手,促膝談心,主要適用於親密的朋友。
(2)個人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範圍距離為46~76厘米之間,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遠範圍是76~122厘米,是與陌生人交往的空間。
(3)社交距離。這個距離適用於社交性或禮節上的正式交往。近範圍為1.2~2.1米,一般適用於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遠範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麵談,保持較遠的距離,能夠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近範圍約3.7~7.6米,遠範圍在10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
在人際交往中,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誌。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至關重要,如果不能把握交往中距離的分寸,容易給別人留下缺乏修養、不知輕重的印象,甚至遭到別人的厭惡。
心靈感悟
距離產生美,隻有把握好社交距離的尺度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人際交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既能避免因為太陌生而產生疏遠感,也能避免因為太親密而帶來的防備與尷尬。
犯錯誤效應:不完美的人更受歡迎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麵都表現優秀、近似於完美無缺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卻偶爾犯小錯誤的人深受人們的青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叫“白璧微瑕效應”,即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潔白無瑕更令人喜愛。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設計了這樣的實驗: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演講會上,有四位選手,兩位才能出眾,幾乎不相上下;另兩位才能平庸。才能出眾的選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選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實驗結果表明:才能出眾而犯了小錯誤的人被視為最有吸引力;才能出眾而未犯錯誤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才能平庸而犯同樣錯誤的人最缺乏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