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在激情燃燒之後,一些以前戀愛的時候不以為然的小問題出現了,並且成為他們之間的分歧。丈夫喜歡熱鬧,愛運動;馬婷喜歡安靜,愛寫作。他們之間似乎少了一份共同的愛好,而且越來越覺得在一起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這不由得讓馬婷經常難過,感到婚姻的危機,丈夫也覺察到了她的不滿。於是,他們決定坐下來好好溝通一下。最終,他們達成一致,要好好地過下去,因為彼此都深愛著對方。
他們開始尊重彼此的愛好。盡管剛開始因彼此的愛好和涉足領域不同,感覺沒有什麼話題,兩人在一起除了吃飯,就是看電視,感覺很冷清。但漸漸地,他們開始一起散步,邊走邊聊各自感興趣的東西和事情。
久而久之,馬婷發現,自己以前十分討厭體育運動,但現在丈夫常給她講一些體育明星的趣事,也會讓她捧腹不已;而丈夫,不時聽馬婷講述自己新的創意和構思,也常常被那些情節吸引。
就這樣,他們覺得彼此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了,彼此既能滿足和享受自己的那份愛好,又能感知了解對方的另一片天地。
現實生活中,像馬婷與丈夫這樣,既獨立又互補的婚姻較為常見,正如人們常說的:“該相似的地方相似,該互補的地方互補。”
通常,互補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滿足另一方的某種需要,或者彌補某種短處,那麼前者就會對後者產生吸引力。比如,依賴性特別強的人願意和獨立的人在一起生活等。另一種是,因為別人的某一特點滿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對他的喜歡程度。比如,一個看重學曆的人,自己又沒有拿高學曆的機會,往往希望對方能拿到高學曆等。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缺點,所以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們在尋求生活伴侶的時候,往往注意尋找能彌補自己缺點的人,從而實現所謂的“強強聯合”。
如今,不少人把分手和離婚的理由歸結為“性格不合”。其實,就像馬婷夫婦一樣,所謂的“性格不合”的分道揚鑣完全可以巧妙地轉化為配合默契的“互補式愛情(婚姻)”。
當所謂的“不合”出現後,雙方彼此經過溝通和努力,發現了對方身上更多吸引自己的地方,並自願地改變和提升自身某些習慣及行為,最終雙方就可以因“互補”而感到愛情或婚姻的幸福,達到和諧。
很多人認為,談戀愛時,彼此的優點是對方非常欣賞的,彼此的缺點是對方可以包容的;結婚久了,彼此的優點是對方不屑一顧的,彼此的缺點是對方無法包容的。其實,說到底,都是我們自己看待對方的角度變了,心態變了,於是,“互補”變成了“差異”、“分歧”,愛情變成了痛苦地忍受。所以,我們要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思想,多想想當初對方令你傾慕的優點,多回味這麼多年對方為你付出的點點滴滴,喚醒自己那顆被愛充溢許久而麻木的心,這樣才能開心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心靈感悟
都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每一個家庭都是在磕磕碰碰中走過來的,在瑣碎真實的家庭生活裏,夫妻雙方要齊心協力,彼此幫助、彼此信任、彼此珍惜、彼此依賴,相扶相持、相親相愛,共享人間真情。
布裏丹毛驢效應:真愛一個人,就不要優柔寡斷
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於對布裏丹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結果,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決定究竟選擇哪一堆好。就這樣,這頭可憐的毛驢猶猶豫豫、來來回回,最終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後來,人們把這種效應稱為布裏丹毛驢效應。
其實,“優柔寡斷”不隻是布裏丹養的那頭小毛驢犯的錯誤,在人類當中也常常出現。我們總是認為優柔寡斷是女人最大的通病,尤其是當她們身處愛情的迷城的時候。然而,現實生活中,在抉擇伴侶的時候,不隻是女人,男人也一樣。害怕一時做錯決定,選錯了人,造成自己終生遺憾。
王軍今年33歲,外表文質彬彬,事業小成,有房有車。在這個同齡人基本都已結婚的階段,心急的父母催他一次又一次地相親,他自己也很聽話,一個半月內結識了五個女人。本以為選擇的範圍越大,對自己越有利。誰料,在這五個女人當中,有兩個女人令王軍始終搖擺不定。一個叫李莉,27歲,身高168厘米,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美女,工作、家庭以及其他方麵都不錯,就是脾氣性格有點火爆。一個叫曉夢,25歲,小鳥依人型,家庭背景很好,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外表清純可愛,但非常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