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老太太為何怕響聲(2 / 2)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老人的這個“怪病”越來越重呢?

很明顯地一點是,老人的全家人都把她當成很重的病人,讓她由此獲得了許多“繼發性”的利益,即得到被人照顧和關心的好處。一般說來,人到了年老以後,會為喪失了一些在家庭中的影響力而感到寂寞,於是往往靠生病來取得家人的關心。老人潛意識就有這樣的心理活動。可以想見,作為家庭主婦,老人過去是家庭的中心,常為子女操心。女兒現在都長大結婚了,離開了自己,沒有人可讓她去操心。再加上她退休後,正好丈夫的工作更忙了,反而沒時間去關懷她。自己一人在家,就焦慮不安,隻好靠生病來獲得丈夫和女兒們的關心。結果呢,扮演病人真的獲得了被人照顧的好處。於是,潛意識裏也就更加願意扮演病人了。

走出心理困境

怎樣幫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擾呢?

首先需要幫助老人明白她的困擾並不是單純的音響問題,而是情緒問題,是與鄰居的人際關係問題。因此,我提出第一條建議:老人對害怕的事不能躲,別再想搬家或跟鄰居吵架,而要反過來,跟鄰居要和好。有了和好的關係,就不會對鄰居那麼嫉妒和敵視。所以,老人不妨找機會主動地與鄰居和解,到對方家去串門,讓自己在和好的心情下去習慣鄰居的門響。這樣自然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敏感性反應。

老人合作的比較好。第二次來訪時,老人很高興說她已與鄰居和解,到對方家去串門,得到鄰居的尊重與了解。鄰居還讓她親手開關那個防盜門幾次,習慣了那個聲音。老人說:“這個辦法真管用,現在,對關門的響聲已經不再那麼害怕過敏了。”

事情就是這樣,在認知調節基礎上的行為療法,不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情結,也起到了脫敏的作用。我表示了對老人的讚賞和肯定,趁機指出,長期扮演病人的角色,不但家庭生活不正常,別人受不了,對自己說來也是病症不愈的一種原因。因此我再次建議,要改變生活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實起來。還特別提醒,讓丈夫長期留在家照顧自己,不僅影響丈夫的工作,日子長了還會影響彼此感情,應該讓丈夫去上班。

不久後,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老人的好消息。在家人的幫助與督促下,老人開始做家務,洗菜、做飯、看孩子,可以做許多事情了。老人也讓丈夫去上班了。這讓丈夫很感激,對她更加體貼與照顧。而且,老人的活動範圍與時間逐漸增加,不但能做家務,還開始參加老年大學的活動。老人自己說,別人都說我整個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聽著老人開心的話語,我衷心地為老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