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俗稱對子,學名楹聯,又叫楹貼,聯語,是中國古代諸多文學形式中最廣泛應用的一種。對聯萌芽於先秦,興起於唐後的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稱之為“題桃符”,這大約是我國嚴格意義上最早的對聯了。
宋朝之後,對聯開始盛行,像我們熟悉的大文豪蘇東坡,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僧人佛印留下了許多新鮮精妙的對聯,再如變法家王安石、“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的散文家歐陽修,都有瑰麗有趣、富於文采的對聯傳世,明清之後,對聯文化發展得如火如荼,相傳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便酷愛對聯,明清小說中,用得就就更加廣泛了,四大名著中皆不乏生動傳神又哲理豐富的對聯,像《紅樓夢》裏,賈寶玉在秦可卿的房裏看到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流傳至今,曾有多少人拿來自省;又如《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的勵誌聯:“同心協力,救國扶危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男人的豪情躍然於聯上,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誌 寧靜而致遠”睿智灑脫之情如雲飄然而來,更有關公死後,關帝廟裏的挽聯:
赤麵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可謂大氣磅礴,從關公的形象到其沙場的英姿無不讓人感受至深。
除了上麵的挽聯和明誌聯,對聯還有很多用途,都有哪些呢,咱們一起來看。
一、對聯最常用的是用作春聯。春聯古稱春貼,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書寫張貼的,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春聯習俗起源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貼春聯是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王安石《元日》一詩所謂“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
二、壽聯。顧名思義,賀壽而用,多是稱頌壽者的功勞業績。像我們都知道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一般寫給三十歲以上的人,誇男誇女用詞有區別,“願獻南山壽先開北海樽”,是寫給男人的壽聯,“慈竹蔭東閣 靈萱茂北堂”就隻能用在給女壽星賀壽的場合了。因為是書寫出聯人的美好祝願,壽聯裏從來都不乏妙聯,像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先生六十大壽自撰聯:
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隻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三、婚聯。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門、廳堂或妝奩堂上。喜慶色彩則更足,像“百年恩愛雙心結,千裏姻緣一線牽”,又如“紅妝帶綰同心結,碧樹花開並蒂蓮。”當然,也有一些著名的詩詞可以用做婚聯,像李商隱的名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