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歉意的拱手笑道:“請教了!”便念出那上聯:駕一葉扁舟,蕩兩支槳,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裏灘,到八裏湖,離開九江已有十裏。

黃山穀聽完哈哈大笑道:“這種俗俚之聯,我本不屑一對,不過,念你心誠意切,我也隻好湊此俗趣了。”於是,便低頭默想起來。想著想著,猛然悟到:上聯中,數詞一至十均已用過,而下聯必須以數對數,且不得有一字與上聯相同,到哪裏找許多數詞與上聯對仗呢?這時,他才幡然醒悟: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自己年紀輕輕,不該目空一切,盛氣淩人。於是,立刻請船家調轉船頭,改變了去蘇杭的打算,回家鄉刻苦攻讀去了。

蘇轍改對顯才華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與其兄蘇軾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蘇軾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遊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麵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

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對得還不甚工穩,不如改一改。”蘇軾問:“怎麼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蘇軾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穩,齊聲叫好。從此,蘇轍也遠近聞名了。

寇準的絕聯

一日,寇準與友同遊,乘興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從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答道:眼中人是麵前人。眾皆喝彩。

呂蒙正佳聯佳話

呂蒙正(944或946-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今屬河南省)人。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醜科狀元。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裏。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呂蒙正病逝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諡文穆,贈中書令。

蓮花姻緣聯

呂蒙正。他家境清貧,靠賣字作詩為生。一天,呂蒙正路經趙員外府門外,隻見一群文人墨客,正在裝腔作勢,高談闊論。一打聽,原來是趙員外年過五十得貴子,高興非凡,以重金聘請文人墨客為他作門聯。現在,這幫儒生搜盡枯腸,苦思無對。突然,工部侍郎的兒子倪興官大呼一聲“有了”,便得意地提筆寫下一聯,貼在趙府大門上:

子當承父業;

臣必報君恩。

眾儒一見,急忙奉承,趙員外也稱讚不一。誰知站在旁邊的呂蒙正不禁大笑起來:“這樣的對聯貼在門口,也不怕別人笑掉牙!”倪興官見是位粗布藍衫的窮士,便蠻橫地說:“滾開,你有什麼資格評論!”眾儒生也發出一陣狂笑。

呂蒙正麵對譏笑侮辱,不以為然,朗聲吟道:

舉目紛紛笑我窮,我窮不與別人同;

腰間拔出龍泉劍,斬斷窮根永不窮。

倪興官一把拉住呂蒙正說:“你說本聯錯在何處?倘若說不出理由,我要上衙門告你侮辱斯文!”呂蒙正推開倪興官的手,理直氣壯地說:“你想告我?我還要告你呢!此聯不但粗劣,而且有滅族之禍。”趙員外一聽,大吃一驚,忙躬身問道:“客官請道出事由。”呂蒙正笑哈哈地說:“此聯顛倒人倫,目無君父。豈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眾人一聽,麵麵相覷,無言一對。

這時,趙員外覺得呂蒙正言之有理,便請呂蒙正另作一聯,以光耀門楣。呂蒙正見盛情難卻,就說:“不必重寫,隻要把對聯中的字更動一下,改成‘父業子當承;君恩臣必報’就行。”趙員外見呂蒙正才思敏捷,年少有為,有心再試試他,就合著自己的身份出了一上聯,要呂蒙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