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我注意到你的臉色變過來了(也許是救了險棋)。顏回,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這一出一對,都是嵌名而一語雙關,嵌的人物又都是孔門弟子。可謂棋逢對手,聯遇良才。

兩個荷包蛋

現成對聯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調元被調到南方,任廣東學政二年。其間,搜集民歌民謠,進行了大量的采風工作。一次,途中進一個小食店吃茶。這是一對老夫婦開的店,生意不好。李調元請老伯拿出紙筆,要為小店寫副對聯招徠客人。鋪好紙,蘸足墨,剛要下筆,老婆婆給他端來一碗荷包蛋,請他先趁熱吃了。李調元走了神,竟揮筆寫下5個大字:

兩個荷包蛋

寫完才省悟過來,哈哈大笑:“我怎麼寫了這個?再拿紙來吧!”老伯伯忙說:“我隻有一張萬年紅紙,裁成三條了。”李調元一想,索性取現成的話吧,又揮筆寫出:

一張萬年紅

老伯伯一看這是吉利話,讚揚道:“好!好!”李調元又把橫披寫上:

好好

自小店貼出這對聯和橫披以後,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爭看李調元的墨寶,門前熱鬧非凡。看過之後,還要進去打聽李調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兩個荷包蛋”。於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紅火。後來,小店改名為“好好店”了。

李調元巧對農婦

傳說,有一年夏末秋初,李調元告病還鄉。小憩之後,順著田間小路,來到一處農家小院,發現幾個農家婦女正在稻場壩曬穀子,就對直朝那個地壩走去。

內中有一個農婦,認得李調元,見他走過來,趕快端了一條凳子,一邊請他坐,一邊又倒了碗老蔭茶遞過來,說:“李大人,我們剛才還談到你的對子呢!我們也有一句對子,不曉得李大人願不願意同我們對?”

李調元一聽農婦有對子,又吃驚又高興,趕快說:“願意,願意。大嫂,你且說來!”

話剛說完,突然從場院那頭竄出一群各色各樣的雞,趁照看稻場的農婦們在這邊和李調元擺龍門陣,拚命地啄食曬壩上的早稻穀子。

那位農家大嫂見了,顧不得講禮,“吙噓”一聲,就準備過去吆雞。可是,還沒等她走攏,從一家屋簷下,跑出兩個拿竹筒筒刷把地幼童來,揮舞竹筒把那群雞吆走了。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那位農家大嫂拍著巴掌,從稻場壩那頭走到李調元麵前,說出上聯:

饑雞盜稻童筒打;

李調元一聽,曉得這是一種諧音疊字趣對,在對聯中是堪稱上品的,他不由得驚歎出對人的才思,又為自己急切間想不出下聯,而急得背著雙手在稻場壩渡起步來。

大約過了一袋煙功夫,李調元還沒想出頭緒,他皺著眉,望著古老陳舊的農家小屋屋梁沉思。偶然,他看見屋梁上瓦片下,一老鼠伸出一個頭來,精靈的小眼睛盯住底下的一切,煞是有趣。突然,曬場上風車卷起一股灰塵,撲麵而來,嗆得李調元憋氣不住,一陣猛咳,老鼠也從梁上驚竄而去,李調元觸景生情,心中一動,連說:“有了,有了!”指著驚竄過梁的老鼠,道出下聯:

暑鼠涼梁客咳驚。

農家大嫂們也被這來自生活的通俗易懂的趣對折服了。

得香粽

李調元有一年端午回家,進廚房發現一鍋棕子,剛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攔住,三嫂深知五弟才思敏捷。就隨口說出一句上聯:

“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

並聲稱對不出下聯,不能吃粽子。這上聯連用三個五字,加之有個“討”字含有貶意,有為難、譏笑的意思,李調元很不高興。剛要賭氣離開,忽又見到廚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攔,說:“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對不上還是別吃”。李調元聽三嫂這樣一說,急中生智,對出了下聯:

“三更三點三嫂簷下偷糍粑。”

字字對仗工穩,且用“偷”字報了“討”字之仇。三嫂深感欽佩,但還佯裝不滿,李調元也覺語出不恭,兩人相視而笑,各自更換一字雲:

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

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糍粑。

最後李調元終於喜得香粽而食之。

李調元巧戲眾狂生

李調元,曾任廣東學政、直隸永通等職,博學多才,機智過人,深受當時文壇的尊敬和愛戴。

乾隆十三年,李調元奉旨出任兩江主考。他剛剛來到杭州,便聽說兩江的才子、學士們在貢院舉行集會,揚言要刁難一下他這個蜀中學士。於是,李調元便換上普通的秀才服,直奔貢院而來。

因為他剛剛到任,誰也不認識他這個主考大人。他便獨自瀏覽起滿牆的書畫來。那些文人雅士、騷客才子們,一個個衣著講究,正在高談闊論。不多時,酒宴開始,在座的才子們見李調元也是秀才打扮,就請他入席,李調元也不客氣,隨眾人坐了下來。筵席之間,眾人評詩點詞,貶李白,批韓愈,嘲三蘇,笑陸遊,唾沫橫飛,不可一世,大有“天下奇才,唯我獨尊”之勢。這時,一個身穿紫衣的才子將話頭轉入了正題:“聽說新調來個主考官李調元,滿腹經綸,詩文雙絕,冠蜀達世。但不知是真是假?”另一個才子接口說:“哼,我看未必是真,據說他的文章篇篇都是吹牛,詩也狗屁不通!”眾人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