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大東山麓有個村子叫劉家衝,劉家衝有戶殷實人家。這戶殷實人家父慈子孝,和睦相處,儉樸過日。家主劉碌“勤儉”治家,雖無大富大貴,倒也家道中興,一家人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剛入冬,一向無病無災的劉碌突然一病不起,且病情越來越嚴重,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臨終前,劉碌對兩個兒子說:“你們兄弟倆把家產分了,你媽死得早,沒有太多的家產,最值錢的是正廳裏掛著的‘勤儉’二字,它是我們家的家訓,也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兄弟倆一人拿一字,隻要你們照著去做,以後的日子就會衣食無憂。”說完,劉碌就咽了氣。

兄弟倆見父親歸天,號啕大哭,不勝悲痛。等辦完喪事後,兄弟倆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家分了。老大分得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此後,他們就各人過各人的日子。

老大按“勤”字的標準來做,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勞動,長年累月地幹活,家底越來越豐厚,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可是他不懂節儉,常常大手大腳地花錢、大魚大肉地吃喝。每逢過年過節更是浪費得不得了,有時吃剩的肉菜倒滿了兩個水桶。有一年過端午節,老大買了十多斤豬肉、五六隻雞、七八斤魚、三四斤牛肉、兩瓶酒。結果吃不完,天氣又熱,肉菜餿了,隻好倒在水溝裏,浪費得讓人心疼。俗話說:“大吃如小賭”,再富裕的家庭也經不起他這麼折騰,何況他的錢財是靠汗水和勞動辛勤掙來的。盡管老大再勤勞,一年下來也沒有攢下多少財富。年複一年,他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我是按家訓‘勤’來做事的,怎麼就是富裕不起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老二按照“儉”字的標準來生活,每天省吃儉用,儉樸持家。可是幹活出勤不出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早上睡到八九點才起床,有時候白天也在家裏睡懶覺。地裏的草長得比菜多,田裏的稗子草長得比禾苗高。他過著幹活懶、吃飯慳的生活。有一年,黃煙很值錢,村裏人全都搶著種黃煙,老二也種了不少。到收煙葉的時候,老二隻收了一些上好的煙葉就算了,鄉親們勸他勤勞一些,把煙葉全收回來。要知道,再次等的煙葉也能賣三四塊錢一斤。誰知道老二卻說:“六月天這麼熱,外麵的太陽像火一樣。我情願少吃一點,也不想太累。誰要誰去收好了。”聽了老二的話,有人把他地裏剩下的煙葉撿回來,曬幹賣了,竟得了兩三千塊。老二知道了,卻一點不心疼,還說:“勞累不如少吃苦,別人發財不眼紅。”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盡管老二省吃儉用地過日子,甚至一分錢掰開兩半用,可是,他的家裏還是沒有富裕起來。“我是夠節省的了,為何還這麼窮呢?”他很困惑,想不出個究竟來。

兄弟倆對家訓產生了懷疑,他們心想:我是按照傳家寶說的來做的,怎麼就是不富裕呢?是不是家訓騙人呢?

老大從正廳摘下紅木做的“勤”字,氣憤地扔出門去。老二也摘下紅木做的“儉”字拋出門外。兩塊木板並在一起,合成“勤儉”。兄弟倆一起連念了幾遍:“勤儉,勤儉……”

突然,兄弟倆茅塞頓開,終於悟出了家訓的真諦:勤儉,即是勤勞、儉樸,既要勤又要儉。他們又重新把家訓撿回來,掛在正廳上。

從此以後,兄弟倆既勤勞幹活,又節儉生活。不出幾年,他們都攢下了殷實的家業,過上了紅紅火火、美好幸福的生活。

言行導航

勤儉作為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它本身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勤”即勤勞、勤奮、勤勉;“儉”就是儉樸、儉約、儉潔。其兩個方麵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努力工作固然能增加收入,但還要懂得當用則用、當省則省,計劃開支,量入為出,這樣才能積儲財富。省吃儉用雖然能節省開支,但離開了勤奮工作、艱苦奮鬥,足不出戶,坐吃山空,那樣總有彈盡糧絕的一天。

新時代賦予勤儉以新的涵義,那便是富而思進,合理消費,努力有為,奮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