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學生管理概述
1.學生管理的涵義
學生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學生是指正在各類各級學校和機構中學習的兒童、少年、青年和成人;廣義上的學生是指一切受教育的人。本書所指的學生是指在中小學學習的青少年和兒童。
學生是學校最大的群體,是學校管理的主要對象。對學生管理是否得法,是否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將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影響人才的培養效益。
什麼是學生管理?一般認為: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者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製的總稱。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者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按照一定的人才規格和標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指揮、協調、控製、監督,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活動。這一定義基本上反映了學生管理的本質,為了更好地理解此定義,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學生管理的管理主體
一是學校;二是學生自己。教育行政部門通過製定法律、法規以及各種規章製度,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做出明確的規定,以此在宏觀層麵上對學生進行管理。例如,規定招生製度、製定學生守則等。學校往往要負責具體實施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的各種規定。除此之外,學生也不單純是一個管理的客體,他要參與自身的管理過程並對自己進行管理。在學生管理中,學校不僅要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學生管理與學生教育
學生管理與學生教育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學生教育是學校教育者向學生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學生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所以,對學生的教育不能脫離對學生的管理而孤立進行,反之,對學生的管理也不能脫離對學生的教育。要培養和造就合格的學生,一方麵要靠教育,另一方麵要靠管理。管理和教育水乳交融、緊密相連。
學校已不再是學生管理的唯一場所
隨著教育教學途徑與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的學習與活動在空間上不再局限於教室之中,在時間上不再局限在課堂教學的時間裏。這就是說,學生管理已經超出了課堂的範圍,超越了校門的界限,突破了在校的時限。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除了主要在學校進行外,還要關注學生在校外的情況,一方麵要積極動員、組織、配合家庭、社會對學生進行管理;另一方麵,要積極爭取社會、家庭對學校學生管理的支持、配合。
2.學生管理的價值
學生管理的價值是多重的,具有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工具性價值和本體性價值。
個體價值
學生管理的個體價值是指學生可以在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下健康成長。學生的成長需要良好的“生長土壤”,有效的學生管理為此提供了適宜的外部環境,使學生置身其中能夠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對於未成年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自我控製能力較差,放任不管顯然不利於他們的成長。管理不僅創設一種良好的環境,而且起到一種導向作用。學生管理中的規章製度明確了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形成良好的個人品性。
社會價值
學生是社會的一員,學生管理的成敗不僅影響到學生個體的成長,而且關係到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如,校園暴力、青少年犯罪、學生安全事故等,都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有效的學生管理則會最大程度地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給社會穩定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這就是學生管理社會價值的體現。
工具性價值
我們知道,學校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教育教學活動服務的。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有助於維護正常的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的生活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自覺地投入到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如果沒有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就會大幅度滑坡,國家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這正是學生管理的工具性價值的體現,它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支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