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麵講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必須通過各科教學,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根植於各科教學的廣闊的沃土之中。構建中小學創新教育體係,首先要建立發展形象思維、兩種思維結合的教學新模式。這個教學新模式既是對現行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又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因此,本章先從教學過程理論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談起。
教學過程理論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教學是一種認識現象,一種複雜的社會的認識現象。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淺入深地認識客觀世界的運動過程,是學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學的各項任務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去實現的。教學過程理論是教學理論的根本問題之一,自古至今,許多教育家對此作出過重要貢獻。近幾十年來又有許多新成就,現將主要的概述如下: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
20世紀80年代曾對教學過程的本質開展討論,有些同誌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認識與發展的統一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包括認識的本質、心理學方麵的本質、生理學方麵的本質、倫理學方麵的本質,等等”。《現代教學論引論》的作者認為持有這些觀點的同誌沒有注意到:學生學習的認識過程一般伴隨有情感、意誌過程。在學生身心整體發展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起著主導作用,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掌握知識、技能,發展能力、情感、意誌、性格和體力,培養理想、品德、世界觀)都是通過認識活動去實現的。這些同誌也沒有注意到:在複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中說:“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問題、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問題、知識的結構問題、課內外結合問題、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問題等,都受教學是特殊的認識過程這個本質所規定、所影響。
二、教學過程的動力
關於教學過程的動力,一般研究認為學習的動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社會因素和教育因素所引起的認識需要(學習需要)與已有認識水平之間的矛盾。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達尼洛夫經過研究進一步指出:“教學過程本來就是包含著多種矛盾的極其複雜的現象。構成教學過程的動力的,是隨著教的進行所提出的學習課題和實踐課題同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這就是基本矛盾。同時,並不是教師所提出的課題同學生的認識水平之間的一切矛盾都是教授的動力,而隻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並且能夠解決的矛盾。”具體地說.包括如下條件:
1.學生認識麵臨的困難,了解解決這一困難的必要性;2.這個困難是同學生的認識能力相適應的;
3.矛盾是在教授過程的進程中必然產生的;
4.要在學習新內容之初,將妨礙兒童解決認識課題的一切因素從他們的視野中摒除。
達尼洛夫進一步概括這些條件道:“教授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是構成教授的動力的決定性條件。這種矛盾由於成了學生本身的意識中和他們的整個人格中的矛盾,而賦有內在的性質,並且作為困難而被個體意識到。”
三、教學過程的整體性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經曆了一個整體一局部一整體的過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就有樸素的辯證思維和係統思想。他們從總體的聯係去研究現象,把握事物的一般性質。到了15世紀下半葉以後,為了進一步研究事物的本質,科學家用研究局部、細節,代替了總的把握現象,用分析的方法,把複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加以精細的研究,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產生了一係列自然科學部門。這種孤立的、靜止的、分析的方法,形成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產生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係統科學,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思維方法的又一次革命,使人們的認識,從孤立的、靜止的、分析的思維方法,回到從事物的整體、事物的普遍聯係中去研究事物的方法,把係統科學思想方法運用到教學過程,有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多任務、多層次這一複雜的係統工程。
按照係統理論來說,教學過程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多任務、多層次、多要素構成的複雜係統。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學任務、教師、學生和教學手段構成的運動過程。這個運動過程要達到的目的任務是多方麵的,既要使學生獲得紮實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想品德,又要進行體育、美育、生產勞動的教育,教學過程是使這些任務全麵地、和諧地發展的過程。就知識、能力、品德等任務來說,每個任務又是一個子係統,也是由多要素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