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特殊遞進句研究(上)(3)(1 / 3)

三、反遞範疇與信息

3.1反遞範疇與主觀性語言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其語義與形式不完全一一對應。人們將客觀世界切割成概念固定在詞語中,在信息傳遞時再連接起來,那麼傳信者盡可能“少而精”地表述,受信者則盡可能“多而全”地解讀。這種句式還可以納入主觀性範疇,在更大的句式中承擔原因、條件、鋪墊、結果等等,最後實現語義結構與形式表現之間競爭與妥協的對立統一。如:

(1)a.b.我們不但不懼怕這種民主政治鬥爭,c.而且要發展這樣的民主政治鬥爭,d.因為它對於我們是有利無害的。(《鄧小平文選》)

由於納入了主觀性的範疇,例(1)被納入一個因果句中,前提a、預期b、現狀c三項成為前因,主觀認識d成為後果,整個句子構成一個因果句,這因為是在宣告一種打算,因此預期b“不懼怕”與c“要發展”都是主觀的,沒有成為客觀現實。

(2)a.孫中山的一生中,曾經無數次地向資本主義國家呼籲過援助,b.結果不但沒有得到絲毫援助,c.反而遭到了無情的打擊。d

由於納入了主觀性的範疇,例(2)被納入一個轉折句中,前提a是陳述的前項,而預期b、現狀c成為轉折後項,主觀認識d隱含,整個句子構成一個轉折句。前提a“呼籲過援助”的預期是“得到援助”,但客觀現實是b“沒有得到絲毫援助”,c“遭到了無情的打擊”;d(帝國主義國家靠不住)這四個環節一起構成的反遞範疇,被納入轉折之中。

反遞範疇凸顯的客觀現實與主觀預期的反差,從而深化客觀結果或主觀認識,這種語義結構決定了用“不但不B,反而C”的形式來表達。其中主客觀的對立,預期與現實的反差,認識與結果實現在同一句式中,這是反遞的特點。反遞的形式標記則是要兼容主客觀、預期與現實的對立與踏空。

3.2.信息結構與句法形式反遞範疇在信息結構上也有自身的一些特點,這主要體現在句法形式上。

1、相同對象單現同一信息支點隻在前提a中出現,後續的b、c中不出現但句子信息量未減。如:

(3)a.然而我們卻相當順利地執行了這個轉變,b.不但未遭挫敗,c.反而大大地勝利了。(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

例(3)前提a中“我們”是整個信息傳遞的支點,預期b與現實c都是關於“我們”的新信息,但均未出現這一對象,這是我們能夠在前提a中找回來因此就承前省略了。

2、相同對象複現同一信息支點在前提a、預期b和現實c中均出現但句子信息量未增。如:

(4)馮永祥給馬慕韓回敬了幾句,心中不甘,a.向來馮永祥帶著馬慕韓前進的,馬慕韓一般也是聽他的話的,近來卻慢慢起了變化了,b.不但是馬慕韓不大聽馮永祥的話,c.反而馬慕韓走到他前頭去了,並且在拉他走。(周而複《上海的早晨》)

例(4)前提a中“馬慕韓”是信息傳遞的支點,預期b與現實c都是關於“馬慕韓”的新信息,由於有“馮永祥、他”等潛在信息支點的幹擾,因此在b、c中“馬慕韓”都出現來增強信息的冗餘度以抗幹擾。

3、不同對象同現不同信息支點在前提a、後續的預期b、現實c中都出現信息量未增。如:

(5)a.非子對自己非常失望,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奇怪的是b.她不但沒有因睡眠不足形容枯膏,c.同學們反而說她四目生輝、神采奕奕。(馬蘭《閱讀和對話》)

例(5)信息支點“非子”、“她”、“同學們”分別在前提a,預期b和現實c中出現,但整個信息量未增加。

4、連接c項的詞語“反而”的作用是從扭轉前一小句的意思,使意思走向反麵。和“反而”作用相同的還有“倒反而”、“反而倒”、“反倒”,此外還有“相反”、“反之”、“反倒”、“倒反”、“反”等。如果有其他的反轉詞,“反而”可以不必出現。“反而”和“倒”連用,表示轉折的語氣加強。“倒”的位置可以在“反而”的前麵也可以在後麵。如:

(6)a.b.不但不想傷害他,c.倒反而想保護他。d(歐陽山《苦鬥》)

(7)a.可是沒有想到,b.這共產黨八路軍不但不能消滅,c.反而倒鬧得戰線延長,d.首尾難顧。(劉流《烈火金剛》)

(8)a.二姑娘對哈叭狗的譏諷嘲笑,b.哈叭狗不但不覺得難為情,c.反倒夾說帶勸地給二姑娘來了這麼一套。(馮誌《敵後武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