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連”字遞進句分析
一、句式
1.1基事與遞事連字遞進句是指“不但A,連X也/都Y”和“連X也/都Y,何況A”等格式。如:
(1)這一聲“宣言”式的叫喊,不但傾動了眼前這一群人,連那邊——前半間的人們,也都受了影響;那邊的談話聲突然停止了,接著就有幾個人跑過來。(《子夜》)
(2)公司給他們騰出了一間堆化肥、農藥的倉庫,不但沒有地板,連水泥也沒有鋪。(陳世旭《將軍鎮》)
(3)連牛教授都肯這樣,何況我們呢?(老舍)
(4)那年月,連女人都不興打扮,何況男子呢?(王蒙)
(5)為了看戲,他連命也肯犧牲了,何況那點老規矩呢。(老舍)
例(1)(2)(3)(4)(5)的“A”表達的是基事,“連X也/都Y”表達的是遞事。也就是說,遞事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基事的含義更進一層。
就“連”字出現的前後位置來講,有位於前麵的,也有位於後麵的。周小兵(1990)注意到“連”字大量出現在遞進句的後一小句中,前麵有一至數個與它對比的“對比事件”。他主要指的是前一種格式“不但A,連X也/都Y”。這一格式被認為是順遞句,而後一格式“連X也/都Y,何況A”有人稱為“反逼遞進句”。
1.2遞進條件連字遞進句有時也和“別說”搭配形成遞進句。隻是“別說”可以出現在前小句,也可以出現在後小句,這樣連字就相應地出現在後小句或前小句。如:
(6)別說是嫁妝,連一雙象樣的鞋都沒有穿出來。
(7)連一雙象樣的鞋都沒有穿出來,別說是嫁妝!
例(6)(7)“別說”出現在前小句時,大體相當於“不但、不僅”等,整個複句表示“由淺入深”;“別說”出現在後小句,大體相當於“何況”,整個複句表示“以深證淺”。
可見這兩種類型還是最基本的。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討前兩種類型的連字遞進句。
二、“連”字的作用
2.1各家說法關於“連”字的作用,人們從不同角度觀察發現“連”字的作用不同,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1)表示強調,以《現代漢語八百詞》為代表;(2)突出事例,以高橋彌守彥為代表;(3)為了引出對比事件,以周小兵為代表;(4)前置話題的焦點標記,以劉丹青、徐烈炯為代表;(5)關聯“多重語言信息”,以崔希亮為代表;(6)標記集合內的極性成員,以曹秀玲為代表;(7)表示比較,以王維賢為代表。
從以上的幾種觀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他們在研究時的切入點是不同的。有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如崔希亮認為“連”是關聯多重語言信息的,指出“連”字句除了表達語句明確顯示的基本信息外,還表達含有“不尋常”意義的附帶信息,含有“最不”意義的預設信息,及含有“更加”意義的推斷信息;有的從語用角度來研究,認為該格式是強調格式,如《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表示強調。周小兵(1990)也進一步解釋“所謂強調義,不是由單個“連”表達的”,是由“連…也”格式和它的對比前件(他注意到“連”字大量出現在遞進句的後一小句中,前麵有一個或幾個與它對比的“對比事件”。)共同表達的,盡管有時這一對比前件是個零形式。另外的“焦點說”等也是從語用角度來認識這一格式的意義的。
2.2語義層麵審視“連”字王維賢(1994)則從語義平麵上解釋此格式具有比較的意義。他認為“不但A連…也B”是“不但A(S1—P)而且B(連S2也P)”的省略了“而且”的形式。“不但”和省略的“而且”表遞進關係,這是主要關係。同時,“連S2也P”表示S1S2……這類事物中,說話人認為S2同P的聯係是最特殊的或最出乎意外的,因此帶有比較的意思。曹秀玲(2002)也從語義平麵上進一步指出了“連”是一個特殊的語義標記,標記一個集合內的極性成員。她認為“連”後的成分是“在某個集合內一個極性的成員,通過對它的肯定和否定,實現對極性成員所屬的整個集合的肯定和否定”。這樣就和我們從意義出發來研究連字遞進句有了一致性。但是她這裏隻是概括出了一種語法意義,還有其他的方麵沒有揭示出來。我們在此基礎上把它概括為:用“連”引出的事情在說話人看來是這個集合內的極性成員或叫典型成員,和前麵的事件之間有比較的意義。那麼這個極性成員有正極和負極。正極是指最應該如此的,負極是指最不應該如此的。過去有的書上也注意到了它的極性意義,但隻是強調了它的負極現象。如《現代漢語虛詞例釋》中認為用“連”引出的事情在說話人看來是不該如此或者可以不如此的。舉例如:這件事尚且如此,其他就更該如此了。我們認為實際上它的正極現象也是存在的。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