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總結(1 / 2)

本文從範疇化、人類認知的角度,對現代漢語遞進表達進行了詳盡地描寫和分析,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遞進範疇係統,還以具體的句式為例,進行了曆時性方麵的考察。實際上,現代漢語中的遞進範疇是一個上位範疇,其內部又聚集了許多下位範疇,比如“順遞範疇、反遞範疇、反比範疇”等,從不同角度分析其下位範疇是不同的。

本文從遞進複句切入,在對遞進複句進行多角度的描寫和分析的基礎上,向上抽象為漢語的遞進範疇,往下具體分析“不但A,而且B”、“不但不A,反而B,甚至C”等句式。全文在整個分析過程中,始終圍繞著“三個世界”、“一個範疇”來進行,即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之間夾著一個語言世界,語言世界又與人的認知範疇密切相關。總結前文,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1揭示了遞進的相關基礎遞進的哲學基礎就是亞裏士多德的事物動態發展觀和黑格爾的物物相變相通的事物發展觀。

邏輯學基礎就是內涵小外延大的概念,一般出現在內涵大外延小的概念之後,即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則簡就繁,其位置也是不可替換的。

語法學基礎就是指遞進是兩件事情的加合,可以是平列的,也可以有輕重之別。要是分輕重,大率是先輕後重,就是一層進一層。這種小句的加合或是平列,在現代漢語中的表現之一就是人們常說的遞進複句。

語用學基礎就是根據交際雙方的實際需要,進行有側重有選擇的強調與非強調,使語言運用能更好地滿足交際需要,使語言更加豐富多彩。

遞進範疇的提出是從現代漢語的實際出發,以語言事實為根據,以範疇化、語法化理論為指導,從貌似形式貧乏的漢語中提取出相應的語法化成分或是範疇來,從而豐富西方傳統的語法範疇觀念,我們相信這一研究能揭示現代漢語體係上的許多重要特點,從而豐富和發展了漢語關於語法範疇的一般理論。

1.2研究了遞進範疇的一係列的問題

1、本文從語言、認知、現實三者的關係出發,提出了遞進是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反映這一前人沒有涉及的觀點,提出遞進是語法範疇,是語義關係範疇。

2、全麵梳理從《馬氏文通》以來的漢語遞進範疇問題研究的脈絡,將漢語遞進範疇研究分為複句、層遞和句群研究三大塊。在這裏本文把前人的研究分為草創、探索、描寫與新時期四個時期,對各個時期的研究特點和成果從範疇化的角度進行全麵評述。

3、對遞進的定義和特征做了引證說明和分析。指出了遞進範疇表達形式上和語義上的各種特征。

4、對遞進範疇的語義係統進行了立體的分析。分析了遞進的邏輯語義基礎係統、遞進的主觀和客觀、遞進的意義係統等,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了關於遞進表達的程度係統,認為遞進度是有層麵的,不同的層麵都有一個遞進程度的連續統。

5、對遞進的有標記和無標記表達形式進行了探討。盡可能地窮盡漢語中表達遞進的各種關聯手段和表達手段。

6、從篇章的角度討論遞進範疇。本章分析句內遞進、句際遞進和句段遞進的不同的表達形式和特點,力求在宏觀上準確地把握遞進範疇與遞進表述。

7、對遞進的典型句式“不但A,而且B”進行了探討,在占有大量語料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它是遞進範疇特征的典型代表。

8、對遞進範疇的三種次範疇“順遞範疇”、“反遞範疇”和“反逼遞進範疇”進行了探討分析,並從曆史的角度考察了它們的發展脈絡和演變曆程。

最後,對遞進範疇的三種特殊句式:“‘連…X…’遞進句式”、“遞進的排除句式”、“‘甚至’句式”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並盡可能地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遞進範疇表達形式的曆時演變和所起的不同作用。在必要的地方還從認知背景、語法化角度進行解釋說明,力求做到描寫清楚,解釋充分。

1.3本文的突破點本文對先哲與時賢對遞進句式與遞進相關問題進行的研究進行了全麵地梳理和歸整,重新審視遞進的相關問題。本文認為這些研究具有開創之功也很有價值,但由於缺乏動態視角與範疇的高度,因此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主要是從範疇化、語法化和認知的角度,對現代漢語有關遞進的表述進行了研究。重點是“遞進範疇”、“語法意義”、“表達手段”、“遞進程度”、“遞進標記”、“句內遞進”、“句際遞進”、“句段遞進”、“篇章連接”。

從範疇化的角度來研究,在某種意義上是沿著呂叔湘先生《中國文法要略》開創的路子走。這條路子是符合漢語實際的,也是與當今世界占主流地位的語言學理論相一致的。因為遞進不僅有哲學、邏輯學與語法學基礎,而且還有認知、功能基礎。本文認為遞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反映,是人們用語言認識客觀世界並通過語言在頭腦中重新建構客觀世界的反映。遞進是一個語義關係範疇,這在漢語重意義而輕形式的語言中,這種研究進一步深化將會有語言類型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