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村課程資源概況
課程資源是指與課程相關的一切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課程資源蘊藏於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區、社會和自然之中。課程資源按其形態可以分為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場所等,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課程資源按其空間分布又可以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學校範圍內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設施、媒介、環境、教科書、圖書等都是校內課程資源,超出學校範圍的如本地政府、機關、交通、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藥材、礦藏、農民、農業、民族、民俗、文物、古跡等都屬於校外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按其功能可分為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指作用於課程而不構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因素;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從哪裏來,包括各種知識、技能、經驗、智慧、感受等因素。
課程資源是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與課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課程實施的範圍和水平,一方麵取決於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麵更取決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水平,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就沒有課程,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的教育效果,課程資源是課程的存在前提和課程得以實施的強大資源係統。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新課程的實施必須以課程資源的及時跟進為前提。
一、農村課程資源現狀
在我國,農村及其周邊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田間地頭、樹林、灌木、草地、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觀,而且還擁有鄉村曆史、風俗習慣、典型人物、事件、病蟲害的防治、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等豐富的人文資源,這些都構成了最豐富的農村課程資源。正如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農村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藍建研究員所言“教育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名人、名勝古跡等,還有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情。農村和城市一樣,每天都發生著無數的事情,這些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農村課程資源具有很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是十分簡便易行的事;農時農事是發生在身邊的十分豐富的實踐資源;課餘生活範圍的廣泛是城市孩子無以倫比的;村裏鄰裏的鄉事鄉情是非常熟悉的情感故事;家鄉的景點名勝是徒步旅行的好去處;鄉鎮企業和農村養殖業是學生從事觀察調查研究的良好資源;鄉土傳奇、傳說和故事的大量存在;富有農村特色的諺語、歇後語等農村語言現象十分豐富,等等。這些課程資源為農村學生所喜聞樂見,也為學生和老師所熟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石中英對本土知識及農村生活曾作過極富感情的描述:“老人是財富,經曆是財富,鄉村媽媽充滿了智慧,我們要用‘朝聖般’的心情回憶鄉村生活,鄉村是人類文化的精華,爺爺奶奶就像圖書館。”這番話語充滿了詩意、充滿了智慧,也揭示了農村課程資源的特點。
但是,由於地理、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製約,農村課程資源還存在著絕對數量上的短缺。就校內資源來看,眾多農村學校由於資金不足,辦學條件極其簡陋,許多學校除教室外連最基本的教學掛圖、教學工具書以及計數器、三角板、直尺之類的簡單教具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說現代多媒體設施了;作為課程資源一部分的最重要人力資源的教師由於自身素質、課程資源意識和開發利用能力偏低而大大影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校外資源來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明顯缺失,在農村沒有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社區資源——圖書館,沒有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學科形象直觀理解的場所——科技館,沒有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曆史文化寶庫——博物館,沒有改變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的優越條件——網絡。而且,農村家庭教育缺失及家庭中的課程資源如家庭電腦和藏書等缺乏。
二、農村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在農村,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學校辦學還處於較封閉狀態,教師、學生長期受傳統課程觀的影響,課程資源意識淡漠,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良好的運行機製,校內外大量有價值的課程資源被閑置。
1.課程資源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農村學校及其教師都是完全執行國家指令性的課程計劃,課程資源意識淡薄,缺乏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運用能力。他們往往片麵理解課程資源,常常隻把教科書當做唯一的課程資源,對生活中豐富的課程資源視而不見,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更有甚者把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看得很神秘而高不可攀,認為課程資源建設是教育專家的事,與學校和自己沒有關係。目前,農村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至多還隻是教師有意無意的個人的零星行為,學校層麵有意識的整體開發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