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我在四川廣安鄧小平銅像廣場參加了小平同誌逝世17周年紀念獻花活動,緬懷中國人民的好兒子鄧小平的豐功偉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宏偉戰略,推動改革開放大潮洶湧前行。35年的改革曆程,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國人民從此富起來了。

改革開放也催生中國進入城市新時代。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城市擴張,產業向城市集聚。一張越攤越大的“城市餅”日趨蔓延開來。人口過快無序增長,交通嚴重擁堵,空氣汙染,水資源短缺,高房價與大雜院並存,“大城市病”正困擾著城市的每一個人。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他在詳細了解北京城市規劃、曆史文化風貌保護、水資源及汙水、垃圾、霧霾治理、軌道交通等工作後,對推進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五點要求。一是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把北京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二是要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製人口規模,增強區域人口均衡分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三是要提升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形成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係,遏製城市“攤大餅”式發展,以創造曆史、追求藝術的高度負責精神,打造首都建設的精品力作。四是要健全城市管理體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強市政設施運行管理、交通管理、環境管理、應急管理,推進城市管理目標、方法、模式現代化。五是要加大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汙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製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麵采取重大舉措,聚集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的要求,本質上就是對城市工作的要求,折射出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對城市工作者來說,重大而緊迫,任重而道遠。

編輯出版這樣一本集子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所謂偶然,是在1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由田源、王巍、劉東華、李俊和我在黑龍江亞布力發起了一個“中國企業家論壇”。之後,田源邀我一同去瑞士考察,在訪問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之後,萌發了回國創建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的想法,一晃10多年過去了,我也走在城市邊上,邊走邊學研究城市。

所謂必然,是因為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成立之初,就高度關注國際化大都市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即什麼樣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10多年時間,我們經曆了學習型城市、北京奧運會、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以及首都經濟圈和京津冀一體化方麵的研究,當然也汲取和總結了國內外大都市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新疆烏魯木齊中亞自貿區研究到深港同城化探索,從杭州生活品質之城到重慶內涵式發展之路,從法德經驗到美日模式,我們做了廣泛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不少建議,出了不少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城市價值鏈理論,對什麼樣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也做了理論與實踐的初步思考,這是本書成稿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