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所推行的改革,庶自是深知其益處,甚至兵製改革這一項已經被普天勢力所用。官辦義學、名流議政、女子為官、科舉考試,這些措施哪一項不是富民強國之良策?庶深以為然,不過孔明在北海試行的重商政策,庶卻難得其理,那些商賈之流不付出半點勞動,隻憑低買高賣,便賺得金玉滿缽,實為世間不平之理。”徐庶邊作思索邊道。
我嗬嗬一笑:“不管怎麼說,北海重商六年以來,物資極大豐富,人口劇增,每年上繳青州稅負,直逼泰山,結果總是好的。元直支持亮其餘政策,吾心甚慰,天下間尚有誌同道合之士。這些政策是為了給後世其盛行留下一些火苗,假以時日,必會成為燎原大火,席卷全國深入人心,因此,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堅持它,杜絕每一點不利於它的因素。所以今天才有了演給許老夫人那一出戲。”
“不錯,官辦義學至今已經有了十八年,效果顯著,如今我大唐各行各業的人才數量之多,遠超孫家與司馬,各家適齡男子,十有八九都被送入了義學學習技藝。二十年後,孔明的其他政策定也會如這般興旺的。”徐庶的眼中露出了興奮的光芒,他正是諸葛家官辦義學的第一批受益者。
香爐嫋嫋,我與徐庶相對不語,莫不在憧憬著二十年後社會繁榮的盛況。我們這類人不愁吃穿,按照自己的理念改造天下,正是我們心中最大的幸福。
良久,徐庶打破了寧靜,又道:“孔明,今日那個成功勸說漢帝退位,保劉協為逍遙王的奏表,你可是自願退出聯名了?”
“不錯。元直認為此舉如何?”
“漂亮!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又所謂助其力,不圖其功,而留其名。若是孔明真要在此事上聯名上奏,聖上隻怕非但不會讚揚孔明,反而會怪罪下來,斥責你的手伸得太長了。”徐庶拍手稱道。
我起身推開屋門,看了看外麵,漆黑的夜裏隻有許家大院內巡夜的燈籠還在影影綽綽的晃動,道:“該表現時,自當不會放過的,父皇也知道我有這個能力,夜深了,明日便要繼續趕路,元直,今夜且休息吧。”
徐庶聞言,便拱手告辭了。
開貞元年九月十三日,泰山玉皇頂,漢帝劉協在大唐文武百官前,宣讀了大漢王朝的最後一篇詔文,自認偽龍,壽唐皇真龍之氣感召,願退位為民,建安年號至二十而止,自此天下一主。
唐皇諸葛圭登極頂而冠,接劉協跪獻新製不過二十六年大漢玉璽,受群臣跪拜,朝陽之下,神采奕奕,意氣風發。史書記載,大漢王朝綿延四百一十七年,自此而亡。
接下來便是大封功臣,劉協以白丁之身晉位逍遙王,居泰山城北逍遙王府,大唐內廷親派三百甲士予以護衛。
征西軍主帥驃騎將軍趙雲統軍有方,一年之內掠土千裏,大勝而歸,晉三等公爵。征西軍副主帥北宮誕英勇殺敵,進退得當,加封平西將軍,正三品,加爵三等伯爵。
其餘張遼、於禁、王雙、諸葛恪、趙統、鄧艾等人也是或多或少,各有加封。明眼人都能看出對於北宮誕的加賞早就超過其功勞,但在大唐上下各大勢力心知肚明的頭麵人物製壓下,泰山內竟沒有半點流言興起。
劉協退位,天下嘩然。
各勢力皆罵諸葛逆賊,江東孫家於十天後,發表天下,宣稱不承認大唐政權,自立大吳王朝,屯兵十萬與唐吳邊界,氣焰凶猛。關中司馬緊隨其後,立國號晉,擁西涼關中之地,正式自立為朝。
漢室本家荊州劉表本是大有動靜,邀荊州九郡八百名士,發表一文,曰仍認劉協為帝,禪位詔文實為諸葛逼迫,宣稱自己仍是荊州刺史,代大漢守好這最後一方領土,誓要清君側,除漢賊。但自從吳朝孫家左右與荊州陳兵十五萬,王雙領八萬豫兗大軍駐紮荊豫邊境後,便再不見劉表有什麼聲音。
夕陽西下,我帶著使團已經進入了荊州大地,聞得這個消息,心下默默歎了口氣,父皇終於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帝王,孫家與司馬家也終於有了名正言順的機會自立為帝。
荊州,這塊肥肉,很快就會沾染上無數的鮮血。
已入九月深秋,不同於北地的荒涼蕭瑟,千裏荊楚大地上,仍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翠綠。
進入亂世數十年來,中原大地乃至西涼邊陲一直都在征戰連綿,相比之下,僅僅參與過幾場局部戰爭的荊州便如同世外桃源一般,三十餘年未換主人。在荊州大地上星羅密布的小村落,無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