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戰爭的預兆一
公元676-677年,吐蕃接連進攻唐帝國西部的鄯州、廓州、河州、芳州。
大唐王朝的邊關相繼顯露出不足於吐蕃對抗的狀態。
吐蕃整和奴隸,並對扶州發動進攻,攻陷臨河。
臨河守將杜孝升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將領,也算是一個功臣的後代吧,他自己做了一番防禦工事,加強力度把守四門,自己把所有的兵力全部用在殺敵之上,並沒有用於看家護院,而他的妻兒老小,全都上了牆城上,幫士兵搬東西,讓城裏的大戶,捐獻糧錢於兵卒們,怎奈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僅一個攻城環節,損失過半,吐蕃並沒有下令攻城,而於兵臨城下之勢,駐紮手城門一裏外。
第二曰天亮後,吐蕃派密探進入城中,把守城門內的暗口,誅殺忠於李唐的士卒,並與城裏的大戶暗通曲款,私下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協議。
在臨近中午的時間,唐軍埋鍋造飯,城內外叛軍聯合作戰,一舉功破西門,緊接著控製西市,馬場,等要地,在告密的情況下,設計抓住主將,讓這個地方的百姓臣服歸順。
在城破之後杜孝升也被吐蕃所俘虜,吐蕃人便想到一條毒計,用杜孝升來奪取更多的土地,吐蕃人威逼杜孝升寫信給鬆州都督武居寂。
於是便說道“你應該知道你的處境,我們有心放你一馬,隻要你能勸鬆州都督投降,令鬆州民心喚散,我回去保你榮華富貴,你看吧,吐蕃人是最守信用的”一番勸他投降的戲碼就這樣的開始了,因為杜孝升不想做民族罪惡之人,杜孝升堅決不肯寫這個所謂的勸降書。
後來對他進行了一番酷刑的折磨,殊不知此人是硬漢,刀槍不懼,水火不容,硬生生的熬過了許多酷刑。
吐蕃人看杜孝升蠻有骨氣的,實在是不知道怎樣處理他,也不能將他殺掉,否則會影響對鬆州的收複,反正吐蕃力量強大,不懼漢唐之士,於是便將他釋放了,然後撤兵。
綜觀這一兩年的唐蕃戰爭形勢,唐在西域略占優勢,吐蕃則在河隴占有優勢。
唐朝初年在軍事上對周邊各大部族大都占有明顯優勢,但唯獨對吐蕃是個例外。除軍事指揮原因外,還有其它多種原因。
畜牧業吐蕃是以牧為主,兼營農業的民族。
畜牧業非常發達,畜牧業帶有自身的特色,尤以犛牛和獨峰駝為其特產。犛牛耐寒,耐勞,又善走山地,多用為馱畜,其皮堅厚,可製鎧甲,獨峰駝善馳走,亦為他地所無,吐蕃馬種優良,且數量眾多,加以皮製重裝,故其騎兵所向披靡。
吐蕃的農業也很發達,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吐蕃無稻而有麥,尤以青稞麥為其特產。這種麥耐高寒,產量高,是藏族先民培育出來的優良麥種,在古藏文中謂之黑糧,而別謂小麥曰白糧。而黑糧多,白糧少,足證青稞乃吐蕃人的日常主食。
吐蕃除了王族悉補野氏以外,還有娘氏、韋氏、朗氏、沒廬氏等原蘇毗、蕃域諸豪宗巨族,他們不僅皆有世襲采邑,而且各有世襲家臣,其家臣複又有自身封地、家臣、部曲,層層如寶塔結構,這顯然是一種封建領主製度。
隨著吐蕃勢力向四境擴張,其官員、軍人進駐各地,又為這一傳統製度帶來新的內容,官員各有俸祿田。農田使官相當於唐朝之營田使,吐蕃接管了唐朝西陲領土以後,繼承唐製,設立此官,督率軍士屯田,基層生產者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由民,即普通農民,他們沒有世襲特權,但身份自由,可以從國家授受土地,這一田製類似於唐朝的均田製度。
在吐蕃簡牘中還存在著田與地的區別,田指熟田,地則指墾荒地,又有傭奴,乃特指人身依附關係極強的農奴。吐蕃廣泛使用傭奴,這些傭奴大約都由被征服民族或戰俘充任,諸如漢人或城邦諸國人。
吐蕃國法嚴整,上下齊力,內部較穩固,民風剽悍尚武,且河隴一帶的軍事地理形勢對其十分有利,河隴易守難攻,前有巨河,後有高川,各個地勢不等,險要之地,一夫當夫,萬夫莫開。
吐蕃位於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臨下,直入平川;而唐擊吐蕃卻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軍作戰十分不便。且唐軍善長陣地戰,防禦戰,憑借著城池,可一一阻擋敵方兵馬。而要去高原作戰,水土不服,糧草不濟,山高路遠等等,出戰都是極為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