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朝堂上的爭論
前方軍情不利,這件事非同小可。
不可否認,實際上近些年來,大唐與吐蕃也並非是秋毫無犯,但說到底,是隴西郡的局部戰爭,,每一天都是在打仗,在吐蕃契比明獨斷乾坤,在吐蕃也不過隻是契比明的獨斷,並不能代表整個吐蕃對大唐的態度。一些平民還是喜歡和平的,因為流血就要死人的。
畢竟據在吐蕃境內的細作所打探到的消息才得知,吐蕃目前依舊是將西北邊的突厥視為最強大的敵人,畢竟當初突厥與其他的三國聯軍攻打吐蕃,吐蕃深以為恥辱,隨後來引唐軍攻滅突厥,讓突厥一分為二。
契比明對唐朝天子有著無比的恨意,因為他的父親死於對唐朝的戰爭,唐朝皇帝讓自己的父親客死他鄉,讓整個吐蕃感覺悲傷,那麼對於整個吐蕃來說,唐朝和突厥都是發誓不共戴天的仇敵,畢竟吐蕃主持的三國聯軍,曾經險些迫使唐朝加強黃河的兵力,差一點被迫遷都,這對於對方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在唐朝至少目前沒有哪一個帝王是這個樣的。
但話說回來,唐朝終歸是坐擁四方之地的大國,吐蕃若是能在這個富饒的國家啃下一塊肉來,那也是不會絕對拒絕的,畢竟來一回就要發點財,不然過冬怎麼辦?
畢竟西域諸國是與吐蕃接觸的國家,東突厥已經被滅,而羌族這個不大不小的部落,曆來都是唐朝的附庸、盟友,一旦開戰,吐蕃必將他們遊說,一起打唐朝。
相比較而言,如今的唐朝軍力實力並不如吐蕃,這無疑會是唐朝北上爭霸一個相對較為困難的對象。
畢竟遠交近攻嘛,如今的唐朝要想繼續擴大疆域,就隻有找西域諸國,或者少數民族部落。
而如今,唐軍在北地確實是不修不整,官員貪汙成風,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吐蕃打著救人命於天下向唐朝進攻。吐蕃各個王公貴族聚民心,讓部曲們都參加戰爭。
似吐蕃這種王公貴族把持著整個國家國運走向的國家,貴族的意誌得到最大的體現,當吐蕃宣布對唐朝宣戰後,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當即開始運作,一時間湧出許多類似比利這樣的吐蕃王公貴族,他們在隴西南側聚集兵力,對唐朝展開攻勢。
既然是吐蕃唐朝的全麵戰爭,那就不可能隻局限於一地,據唐朝兵部所得知的消息,這次吐蕃對唐朝的攻勢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麵。
首先是隴西戰場,包括隴西三關,這段唐朝用來抵禦吐蕃入侵的唐朝的北長城,在這一大片兩國邊境疆域即將淪為戰場。
第二個是南部南詔國戰場,吐蕃的另外一名上將軍菲力輔助南詔將戰火燒向了唐朝南部,唐朝攻滅南詔所得的土地,企圖將這裏的領地吞入吐蕃和南詔的版圖。
同時與吐蕃、南詔兩個國家發動戰爭,說實話以唐朝的實力是辦得到的,但即便如此,唐朝也不會傻到同時麵對兩個勁敵,隻要西域諸國袖手旁觀,吐蕃的兵馬也不過是擺設罷了。
一封又一封的告急軍報,幾乎是毫不停歇地送往唐朝長安。
盡管唐朝邊疆的將士們死死守著隴西三關這一條邊境,可奈何比利借舟船之便繞開了唐朝的雄關,橫渡天水,將戰火燒至了唐朝境內。
成封和樹垌兩地相繼失守,再上東便是黃河,那是大唐的腹地,一旦黃河失守,就意味著唐朝失去了黃河水的地理優勢。
而另外一邊,吐蕃菲力亦揮軍攻打,攻破小川縣和大川縣、滑城,唯一慶幸的是,cd這座重城仍在唐朝的手中,猶如一顆釘子一般死死釘在菲力麵前,使得這位吐蕃一族的王孫公子難免有些遲疑:究竟是花大量精力攻克cd呢,還是不顧cd,直接攻入大唐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