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長安起水(1 / 2)

第十七章:長安起水

在長安附近的地區裏,因為渭水河暴漲,洪水衝破堤壩,許多人都沒有了家園,漂泊於他鄉異地。

太子李適忙於軍事調度,無暇顧及其他,便派世子李誦到外麵安置災民,順便練練他的能力。

李誦安置好了府裏的事情,徑直地走到了兒子李淳的房間,這個小兒子,肉嘟嘟的,用自己的臉,接觸自己孩子的臉,不一會兒就把孩子弄哭了。

此刻的李淳好難受,心想:你老人家毛發也太旺盛了,紮的我是實在受不了,這個愛我也是醉了啊,你老人家快點去忙吧,我還要睡覺呢。

李湧一行人快馬巡查各處,一會衛士來報“殿下,渭水莊大事不好了,希望殿下約束自家莊民,兩方人馬已經聚集起來了,有打架的趨勢啊!”

而在王府名下有一個別院,附近有一個莊子,名字叫做渭水莊,莊裏的百姓都是王府的田戶,方圓百裏的土地都是太子兒子們名下的產業,莊裏的人都靠著給王府種地為生,另外別院有時需要人手修繕,也是從莊裏招人。不過別院幾乎不怎麼住人,實在是因為它在長安城外。長安城是不讓流民私自進出的,除非有官方的路引憑證,或者是遊學的士子,經商的商人等等,在莊東頭的一片田地裏,兩幫人-都在對對方保持警惕,雙方人馬都拿著石塊,人們正在緊張的對峙,其中背靠莊子的一群人大都是壯年男人,一個個手持著農具站在地頭,大聲的叫囂著讓眼前的人離開,看樣子是渭水水莊的人。

而在他們的對麵,則是一群滿身泥濘的百姓,一個個拖家帶口的,老人的哀求聲與孩子的哭鬧聲響成一片,估計也是從外地逃難出來的百姓,百姓不易啊!活下去才是讓他們信念的稻草,這群災民中的年輕人也是滿臉憤怒,握著拳頭想要衝上去與渭水莊的人廝打,但卻被身邊的家人死死拉住。

很明顯渭水莊的人都是太子的人,自己是應該老百姓快點招惹不起“-都給我說說,怎麼回事啊?”太子的兒子李誦來到這裏時,看到的這副景象,想到馬上就可能打起來,所以他才高聲問道,隨著李誦的到來,隨他一起來的王府護衛立刻將兩幫人隔開,莊李的佃戶看到這位主家前來,一個個都像是有了主心骨似的,挺胸抬頭的看著對麵的災民,而對麵那些逃難的百姓卻是麵色如土,一看對方出來的這個年輕人,一想就知道對方身份不凡,這可不是他們能輕易招惹的。

“管家,想問一問是怎麼回事,怎麼會成這個樣子,父親大人忙於朝政,無暇顧及其他,一些小事我我隻能極力去做好?”看到雙方並沒有受傷,不一會兒,王府的人匆忙前來稟報,說是莊裏的人和外麵的人快要打起來了,具體的原因還不清楚,李誦身為上水莊的主家,自然不能坐視不禮。管家答應一聲,轉身去和雙方交涉,不一會的功夫,就見從上水莊的那群青壯中走出一個滿臉油光的中年人,滿臉笑容的跑到趙顏麵前行禮道:“小人是渭水莊的莊頭李七,拜見世子!“那群逃難的百姓聽到眼前的少年人竟然是一位郡王,一個個也都是麵如土色,有些人頓時想要離開,但是卻又不敢挪動腳步,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這位郡王。

不過也有膽大的人,最後管家老李領來一個五六十歲的老漢,表情雖然十分忐忑,但最後還是向趙顏行禮道:“小老兒李邦,拜見郡王千歲!”“現在雙方的人都在,你們說說為什麼在這裏對峙?”李顏顏色不悅揮了揮手讓他們兩人站起來問道.李誦的話音剛落,莊頭王七就搶著說道:“啟稟殿下,這件事全都怪這些逃難的人,他們沒有了地方住,就來占據我們的地方,這樣是不是他們的過錯,我已經讓人在村頭守著,告訴逃難的人不許進到莊子裏,可是這些人卻偏偏不聽,非要硬闖到莊子裏住,他們又沒有路引,我們無奈之下才叫上人把他們堵在莊頭“李七的話還沒說話,那個老頭李邦也開始叫屈道:“殿下,小老兒等人也是沒辦法辦法啊,我們在城中的家都被水淹了,家鄉中但凡是沒有水的地方,都已經擠滿了人,長安城我們是進不去了,我們這些人實在沒地方去了,隻好找個沒水的地方休息,可是這方圓上百裏,就隻有渭水莊這一個地方能住人,所以還請殿下發發慈悲,讓我等在莊子裏休息一下,弄點水喝,人群裏的大人倒還沒什麼事,那些孩子實在是頂不住了啊,希望殿下能行行好,李邦說到最後時,眼淚都掉下來了,說自己如何不幸,現在都好幾天沒有吃著飯了.李誦聽到李邦的話時,心中也十分的同情,昨天他出城時,就已經見到了許多災民的慘狀,雖然處理了不少難民,當時他也是盡心救援,實在是能力有限,不過現在自己已經安定了不少難民下來,僅僅是開放莊子讓這些災民休息,這對他來說並不算是什麼大事,也不過是多些吃食罷了。

“殿下,我知道你,你可憐他們,這些逃難的人是可憐,可是莊子裏也有上上下下幾百口人,要是讓這些災民進到咱們莊子裏,萬一發生一些什麼事的話,莊子裏的那些女人孩子可就活不成了!你也知曉,上一回,幾個路人便睡了老尹的閨女,之後你知道的,姑娘就投河自盡了。”李七看到李誦的態度還有些搖擺的時候,立刻開口哀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