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是當今世界教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一國產業技術能力的基本途徑。在我國,產學研合作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經過20餘年的探索、實踐,不僅成為學界的熱門課題,而且逐漸成為現代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和生產企業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重大舉措,1997年被正式寫進十五大報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使得以人才培養為主要功能的高等學校也越來越重視服務社會功能的發揮,積極探索通過產學研一體化,通過創建高新技術園區、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建立產學研合作機製等一係列措施,突破封閉式培養人才的模式,主動走出去,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深入生產一線尋找課題。利用高校人才資源、技術優勢,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的難題,研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有為求有位,以貢獻求支持,已經成為高校的共識,而且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實踐證明,開門辦學,開放辦學,建立產學研合作機製,積極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直接服務社會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並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院校凝練辦學特色,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針對性,全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地方性普通高校尤其如此。
當然,產學研合作作為一門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進中國至今也不過20多年的曆史,加之我國高等教育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和體製、機製等方麵的製約,存在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踐,學科設置、課程結構不能適應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科研隻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忽視應用性研究與技術推廣等問題,致使教育、科研與經濟社會實際脫節的現象長期存在,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質量意識日益深入人心,許多有識之士在思考、探索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關注國際上方興未艾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根據中國國情,結合高校和區域發展實際,進行了一係列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當我校凱源生物技術中心主任祖廷勳副教授將他所著的《產學研合作發展研究》書稿放到我的案頭,請我為該書作序時,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驚喜。這樣重大的研究課題及成果,竟然出自名不見經傳的河西學院教師之手,令人振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便欣然答應為他作序,盡管水平有限,也許詞不達意,但還是想借機抒發自己由此產生的一些感受,談談對該書的粗淺看法。
廷勳同誌性格溫和,為人誠懇,處世穩健,做事踏實,無論教學、科研,還是經營、管理,都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從不張揚,但知耕耘,不問收獲,有的是一股對事業執著追求、埋頭苦幹的韌勁,以出色的工作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該書的寫作,便充分體現了廷勳做事為人和科學研究的風格,厚積而薄發,凝聚著多年來在產學研合作學科領域進行理論思考的心血智慧,也是科研和生產經營實踐中艱苦探索的結晶。作為一校之長,我為有這樣一批立足河西、紮根學校,艱苦創業、孜孜以求,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中青年教師和科研骨幹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河西學院的希望,感到了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精神的傳承,增強了團結和帶領師生員工實現學校又好又快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在甘肅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尤其是在河西學院這樣一所遠離中心城市,自然環境艱苦,辦學基礎相對較弱,生活待遇相對較低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果沒有一批祖廷勳這樣的年輕人奮發向上的進取心和不計名利、甘於坐冷板凳的科學探索精神,很難有這樣的成果產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河西學院的生存和發展,經過近50年一代代人的曆練與升華,已經成為我們河西學院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我校由於地域和辦學層次、類型等方麵的因素,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就必須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就必須不斷優化學科結構,調整課程設置,強化實踐環節,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而產學研合作之路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是地方性高校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也許這是本書超越它自身研究內容的重要人文價值,也為我們深化教學改革、增強服務地方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