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半年時間的拚搏,《網絡傳播實務》的編寫工作終於畫上了句號。
這是一次集體協作的演練,在參與教材編寫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這項本以為難以完成的任務還是如期交稿了。
這是一本有理論指導並有大量案例支撐的實用性教材,如果說它能夠與已出版的其他同類教材有明確區分的話,那就是立足於網絡傳播實踐並緊貼實踐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實踐。以實用性為導向,這是在教材編寫之初就確立的指導思想,在參與教材編寫人員的選擇上同樣堅持了這一原則。
盡管教材從動筆到完成的寫作過程隻有幾個月時間,但相關的準備工作卻是漫長的。作為本教材的主要撰稿人,我從2006年進入《現代廣告》雜誌社負責《互動網絡營銷專刊》的編輯工作開始,就一直深入觀察並研究網絡營銷的發展,先後發表了近50篇專業文章,總字數超過20萬字。在隨後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我查閱了大量專業書籍,博士論文《論數字品牌的營銷傳播策略》就是我深入研究品牌通過互聯網媒體進行營銷傳播的階段性成果。從2007年至今,以某大型門戶網站市場營銷顧問的身份深入網絡營銷實踐的經曆,讓我有機會了解更多與網絡營銷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並使自己的網絡營銷理念能夠跟得上網絡傳播的實踐,從而對這一領域的發展做到整體性的把握。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如果一個研究者隻是通過二手甚至是三手的資料作為研究基礎的話,是很難做到對行業發展進程的真實了解和深刻把握的,在這個基礎上總結的經驗和發表的言論,注定在變成文字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如果要想讓一本給學生編寫的教材有實際應用價值,與業界的對接是最起碼的要求。基於這樣的觀念,我在接手這本教材編寫任務之初,就將合作者鎖定為業界有理論興趣同時又有豐富經驗的從業人員,於是,搜狐公司的蔡越越和李誌宏就成為合作的首要人選。兩個人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占據領先地位的搜狐公司擁有超過十年的從業經驗,均為搜狐市場部的高級經理,她們在市場營銷和網絡廣告創意、設計領域有足夠的發言權,資深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一線經曆能夠保證教材的高起點和廣視野,她們親身參與策劃、實施的案例無疑是新鮮的、有質感的。如果能充分發揮業界直接觸摸市場脈搏的優勢,結合成功的營銷案例,這本教材一定會讓學生大受其益的。這也決定了本教材在人員分工上的基本思路,即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也許呈現給大家的還有許多不足,但業界與學界各取所長、有效對接的嚐試方向卻是不容置疑的。
本教材的分工情況是:張佰明負責確定教材整體框架的構建、統稿、編輯和校對工作,並負責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節、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一、二節、第七章第五、六節的撰稿工作;李誌宏負責第二章第二、三節、第六章第三至第六節的編寫工作;蔡越越負責第七章第一至四節和各章配套案例的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