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有個官吏趙禹,他為人忠樸廉潔,做官以後,門下一個食客也不招攬,就是公卿去拜訪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辦事,他也一律謝絕。對此,人們稱他“孤立行一意而已”,也就是說他執意地按自己的意誌辦事。後來,人們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簡化為“一意孤行”,用來表示辦事時,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處理,而謝絕別人的意見。現在用它來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獨斷專行。
“一箭雙雕”的長孫晟
長孫晟是南北朝時期洛陽人。他不僅聰明,而且很有軍事才能,尤其擅長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時,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獵。當地人聽見他猛烈發箭的弓聲,都驚異地稱作“霹靂”。看見他飛快跑馬的姿態,又誇獎地稱作“閃電”。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獵,突厥王看到空中有兩隻雕,正在爭奪一塊肉吃,準備搭弓射箭時,隻聽得“嗖”的一聲,兩隻雕一齊直落下來,突厥王跑去一看,原來一箭射中了兩隻雕,從此更加佩服長孫晟的本領。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一箭雙雕”,用來比喻采取一項措施同時收到了兩種效果。
“巧取豪奪”的書畫家米友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大兒子米友仁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又長於作畫,他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騙的手段。有一次,他發現了一幅真品牧牛圖,於是就向主人借來描摹,後來他把真品留下來,卻把摹本拿去還給主人。過了幾個月後,主人才發現米友仁還來的不是真品,於是就去向他討要。開始米友仁還想抵賴,最後主人說他的真品牛的眼睛裏有牧童,而模仿的這幅卻沒有。在事實麵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還給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騙手段還是屢屢得手。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歡收藏書畫的人手裏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畫同這個人交換。當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盡來威脅。這個人沒有辦法,隻好與他交換。他依靠巧偷豪奪,所得甚多。後來,人們把“巧偷豪奪”改為“巧取豪奪”,用來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騙取,用蠻橫的手段去掠奪。
“與虎謀皮”的由來
“與虎謀皮”源於《符子》一書。相傳周朝有一個人非常糊塗。有一次,他想弄一些美味的祭品來祭祀神靈,所以就去找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商量,想借用羊身上的肉。羊聽了後,大吃一驚,急忙跑開了。他隻好兩手空空地回家。後來他又想做一件暖和的皮衣,以便冬天禦寒,於是跑去和狐狸商量,想借用狐狸的毛皮。狐狸一聽,也嚇得跑到深山裏去了。後來,人們把上麵的故事概括為“與狐謀皮”,表示一種做不到的事情。因為“狐”與“虎”音同又同是動物,它們的毛皮都非常珍貴,所以也把它寫成“與虎謀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犧牲自己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打草驚蛇”典故的由來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官吏,常常接受賄賂。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了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裏麵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申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對付別人的時候,因為一個無心的小動作,卻讓對方覺察到而提防警覺。
“上行下效”的故事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就一直沒有人當麵指責他的過失。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然後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文武百官也都高聲喝彩。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他的臣子弦章說了,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後人用“上行下效”形容上麵的人喜歡怎麼做,下麵的人便也跟著怎麼做。
“黃卷青燈”一般用來形容什麼
陸遊一生誌在恢複中原,但由於當時主和派勢力很大,陸遊受到排擠。他30歲時,在禮部考試中被除名,42歲被免官。46歲時,陸遊入蜀出任夔州通判。一年後,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請,入幕辦理軍務,這讓陸遊很興奮,因為四川宣撫使駐地南鄭是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戰派的領袖。陸遊積極投身軍旅生活,放馬走遍南鄭前線,為北伐獻計獻策。但幾個月後王炎被召回,幕府被解散,陸遊也被調回成都任了個參議官的閑職,陸遊當時實在難以忍受,他在《客愁》詩中寫道:“騎馬出門無所詣,端居正爾客愁侵。蒼顏白發入衰境,黃卷青燈空苦心。”“黃卷青燈”古代書籍用黃紙繕寫,油燈發青色的燈光。形容深夜讀書的孤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