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概括:一部博大精深的戰略學專著
作者:尉繚
年代:戰國
入選理由
《尉繚子》,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科舉必讀的兵學教材。
背景搜索
《尉繚子》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在宋代與《孫子兵法》、《吳子》一同被編入《武經七書》。後來它又流傳到國外,被譯成多種文字,影響很大。
與已經介紹過的《孫子兵法》等幾部兵書相比,《尉繚子》是一部爭議較多的典籍,有些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形成定論。疑點主要有以下兩方麵:
首先,關於《尉繚子》的作者。《尉繚子》首篇開頭一句為“梁惠王問尉繚子”。梁惠王即魏惠王,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19年在位。據此則尉繚子生活於戰國中期。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以大梁人尉繚為國尉。始皇十年上距魏惠王卒年八十餘載,兩個尉繚很顯然不會是同一個人。那麼今本《尉繚子》究竟由哪一個尉繚所作?學界看法不一。鄭良樹、華陸綜、鍾兆華、鄧澤宗等學者認為是梁惠王時尉繚所作,而裘錫圭、張烈、於勇波等則認為是秦始皇時尉繚所作。
其次,關於《尉繚子》的著錄分類。《漢書?藝文誌》在雜家類著錄《尉繚子》二十九篇,在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三十一篇。那麼今本《尉繚子》究竟是雜家《尉繚》還是兵家《尉繚》?學界也沒有形成一致看法。範文瀾、陳濟康等人認為是後者,而裘錫圭、張烈、華陸綜等人認為是前者。
我們認為:對上述兩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探討,在未發現關鍵史料前,也不妨存疑。它們並不妨礙我們對《尉繚子》一書的總體認識。《漢書?藝文誌》對兵家、雜家的著錄原則本來就比較接近,聲明雜家亦可“入兵法”。今本《尉繚子》無論最初屬於雜家還是兵家,都不影響它作為一部古代兵書的性質。同樣,無論它的作者是魏惠王時人還是秦始皇時人,我們都可把它當成一部戰國時期的典籍來看。宋代以下,曾有不少學者如陳振孫、宋濂、姚際恒等認為《尉繚子》一書為後人偽托。但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發掘過程中,《尉繚子》殘簡與《孫臏兵法》等同時出土,經整理,其內容與今本大體相符。偽托之說,不攻自破。總之,《尉繚子》是一部成書於秦代以前的軍事典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有的學者甚至稱它為“先秦兵家學派集大成的著作”。
今本《尉繚子》共五卷二十四篇,約一萬三千字。縱觀其內容,可大體分為兩個部分。前十二篇主要論述作者的政治觀、戰爭觀,後十二篇主要論述軍令和軍製。
在政治觀、戰爭觀上,《尉繚子》認為“兵勝於朝廷”,即軍事勝利取決於國家良好的政治製度和措施。與此相對應,它批判了各種戰爭方麵的迷信和神秘論。《尉繚子》與眾多法家學者一樣,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本,強調推行“耕戰”政策。《尉繚子》將戰爭區分出正義和非正義兩種不同性質,並對它們采取不同態度。它還專門論述了持久戰問題,結合戰國時的實際情況,強調戰爭一旦發動,就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不能期望立即決定勝負。
在軍令、軍製方麵,《尉繚子》進行了大量論述,主張“明製度於前、重威刑於後”。治軍必須先立法,執法必須嚴明,對觸犯軍紀者嚴懲不貸。《尉繚子》詳細論述了將吏戰敗逃跑的懲處條令、基層隊伍的連保製度、戰場上各級將吏的懲處權限、部隊營區的劃分、作戰編製與信號指揮、單兵訓練與大部隊演習等具體問題,並且在著裝、徽章、從軍、戍邊、宿營、車陣等方麵進行了細致的規定。以上內容對我們研究、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史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但《尉繚子》在治軍方麵過分迷信暴力,主張嚴刑峻法,甚至鼓吹“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暴露出法家刻薄寡恩的特點。
雖然尉繚生平基本上無從查考,沒有像孫武、孫臏、吳起等兵書作者那樣留下輝煌的業績,但他作為一個軍事理論家的曆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
有關《尉繚子》一書的整理、研究,較早著手的人是宋儒張載。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著錄了張載所注《尉繚子》,但這個注本已經失傳。與《吳子》一書相似,現存關於《尉繚子》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包含在對《武經七書》的係統注解當中。七十年代,台灣商務印書館曾出版《尉繚子今注今譯》。華陸綜《尉繚子注譯》(中華書局,1979)是大陸學者較早全麵研究《尉繚子》的著作。鍾兆華《尉繚子校注》(中州書畫社,1982)以宋本《武經七書?尉繚子》為底本,用出土竹簡及二十餘種其它版本進行參校,用力甚勤。另外,徐勇的《尉繚子淺探》(解放軍出版社,1989)也較有參考價值。
作品快讀
今本《尉繚子》共分5卷。卷1包括“天官”、“兵談”、“製談”、“戰略”、“攻權”5篇,主要論述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關係,攻城與作戰的原則,主張行事不應依靠鬼神,而應依賴人的智慧。
它認為,國土廣闊而得到充分利用,國家就富足;人口眾多而得到治理,國家就井然有秩。國家富足而井然有秩,不必動用武力,就可以威製天下。而要使人民富足,就必須親近、安撫流民,開辟荒萊,發展農業。要使國家治理,就必須使人民明曉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使人民唯有努力耕耘,才能豐衣足食,唯有奮力作戰,才能得到爵位。經濟上的富足和政治上的賢明是軍事上強大的基礎和保證。它又認為,通向勝利的途徑有三條。一是加強戰備,料敵如神,使敵軍喪失士氣,分崩離析,以致不戰而勝,這是以“道”取勝。二是法製、賞罰明察,人民有必戰之心,這是以“威”取勝。三是擊破敵軍,奪占敵國的土地,這是以“力”取勝。軍隊的戰鬥力全在士氣的高低,所以要戰勝敵人,就應激勵全軍的士氣。要激勵士氣就應從政治和經濟入手,重視和搞好人民的生活,用爵位勉勵人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