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成善,可以進行道德教化,但如何進行道德教化呢?儒家性善與性惡的爭論,反映出他們對成善途徑的不同認識。孟子主張人性善,善的根源在天賦的心性中,所以成善途徑就是進行心性修養,就是要養心、盡心。養心就是要保護天賦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不使它失去;盡心就是要充分認識和發揮善的本性。總之,從個人來說,成善的途徑就是修身養性。荀子反對性善論,主張性惡論,他認為惡是人先天的本性,人之所以成善是靠後天點滴的積累。因此,他強調教育與環境的影響作用。
先秦儒家的人性學說給我們指出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可能性及其途徑。從社會來說,我們應該實施係統的道德教育工程,尤其在學校中應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全麵的道德教育,以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從學生個人來說,掌握一定的品德自我修養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品德自我修養的方法
品德自我修養的方法很多,這裏主要介紹三種:
(一)內省慎獨法
“內省”、“慎獨”是我國古代自我修養傳統中的精華。內省,即對自己內心的省視,是一種自律心理。《論語》上記載曾子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的就是對內省的重視。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即,自覺地以他人的賢為學習的榜樣,以他人的不賢為鑒戒,警惕反省自己。明代王陽明在總結以往“內省”等修善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省察克治”方法。他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出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這裏講的就是在內心深處用道德標準檢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對於壞念頭、壞毛病要堅決地加以克製和摒棄。總之,內省是一種自覺的自我反省的精神,通過內省,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種種表現,進而作出自我評價,進行自我批評,調控自我行為,提升自我社會價值,達到自我完善與實現。
與內省相比,慎獨則是側重於自己的外在行為表現,它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崇高境界。慎獨,就是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朱熹語),即個人獨處、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慎於自處,不違道義。《禮記·中庸》中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遠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強調道德主體內心信念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自律”,是一種自我監督。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東漢楊震升任荊州刺史,上任途中路過昌邑。昌邑的縣令王密是楊震過去的學生,夜裏來看楊震,帶來許多錢幣送給他。楊震拒絕了。王密說,現在已是深夜,沒人知曉。楊震回答:“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是沒人知道呢?”王密隻好慚愧地走了。這是對慎獨的生動的說明。劉少奇同誌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中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作出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這就知行是慎獨的境界。慎獨的前提是慎思,隻有慎思,才能做到慎言和慎行,從而達到慎獨的境界。
(二)統一法
知行統一,對於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具有特殊的意義。道德知識必需由道德行為來體現,沒有道德行為,就等於沒有掌握道德知識。因此,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隻看他掌握了多少道德方麵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考察其是否落實到了行動上,是否做到了知行統一、言行一致。《論語》中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有道德的人以言過其行為可恥,因此總是首先力行而慎於言論;不能身體力行的,不如不說。又提出對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其行動為評價他的主要標準。古人說:“履,德之基也。”親身踐履是道德的基礎。學而不行,停留在口頭,等於未學。宋代儒者讀《論語》時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這裏強調的也是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知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