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陳寅恪談修養:人生是一場學無止境的修行(1)(1 / 3)

民國時人稱陳寅恪先生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一方麵是盛讚其書香世家的儒雅風度,另一方麵則是稱誦其專注學術研究的大家風範。

陳寅恪做人重誠信,且目光遠大。他從少年時開始遊學列國,足跡遍布亞歐美三大洲,結交了無數中外學術界的英雄豪傑。雖然他性格內向,不好應酬,卻始終以儒家“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交友觀來勉勵自己。盡管他與胡適在學術思想上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但這並不妨礙他與胡適保持幾十年的交情,並在關鍵時刻支持朋友。

陳寅恪與吳宓的友情篤厚,兩人不僅在學問上相互切磋,在生活中也相互扶持。吳宓感慨其高風亮節的人品,將其稱為終身的良師益友。

帶著“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光環的陳寅恪,有著極其堅毅的求知精神。他以“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與“讀書不肯為人忙”為做人信條。無論遇到怎樣艱難的環境,哪怕是腿斷目盲也不曾停止治學。他學問大卻為人謙虛,並不故作恃才放曠的狂傲姿態。

人生是一場修行,永遠學無止境。學者的可貴不僅在於博學多才,更在於做人修養。陳寅恪先生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然後才是傅斯年口中那個“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假如他沒有純粹的學者本色,就不至於被梁啟超、吳宓、胡適、王國維等學術界高人所推崇。

為什麼說誠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陳寅恪先生十分推崇蘇軾的一句話:“成事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他認為,誠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就失去了靈魂。如果人們想與人相處融洽,就必須注重誠信方麵的修養。

孟子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至誠至信而不能讓人感動,這是從未有過的;不真誠,必然是感動不了任何人的。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事情越來越多,而且為了生存他們還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誠信的事情。那這樣做就能更好地生存嗎?顯然不是,沒有誠信的人,在社會上將寸步難行。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相處交往,必須以誠待人。

古代哲人曾說過:“誠可格天,誠可感人。”如果你以誠待人,就算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很遠,也會顯得極為親密;如果你虛偽待人,就算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很近,也會顯得很疏遠。

一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實已經道出了誠心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真誠待人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人們的信賴。因為他不會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不會在背地裏口出惡語中傷別人,不會虛偽地騙取他人的好感,以達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誠信的人行事光明磊落,他們不僅忠誠於自己,也忠誠於朋友。但是,也有一句話叫做“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這就告訴人們,人心是難以捉摸的,一些虛偽的人,並不會將自己的虛偽寫在臉上,讓人們看清他的本來麵目,而他總是會裝出一副謙恭誠實的樣子。但這種人最後往往會失去自己曾得到的一切。虛偽與誠信,勢同水火,而如果你想做一個誠信之人,就必須徹底拋棄虛偽。

在陳寅恪先生看來,勤奮可以治療懶惰,謹慎可以治療驕傲,而比這兩者還重要的則是誠信,因為誠信才是人們的立足根本。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麵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這講的就是誠信的力量,誠信可以讓人們實現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而秦末時期的季布,就是一位以誠信立世的真英雄。

季布在西楚霸王項羽手下擔任將軍,為人仗義,武藝高強,廣結天下豪傑,可謂名動天下的人物。“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季布答應別人的事情,無論有多困難,他都會想辦法去完成,所以大家很都敬重他。

楚漢之爭期間,季布跟隨項羽南征北戰,在各次戰役中作戰勇猛,屢敗強敵,數次圍困劉邦,讓劉邦麾下將士聞風喪膽。因此,劉邦一直視季布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楚漢之爭,最後以項羽自刎烏江而落幕。劉邦得了天下,於是便懸賞千金,購買季布的項上人頭,同時直接頒布政令,如有窩藏季布者,株連九族。

昔日項羽手下五大上將之一的季布,威風凜凜,如今卻成了過街老鼠,東躲西藏,好在平日裏因為行俠仗義結識了不少江湖朋友,所以劉邦一時半會兒也抓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