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呢?教學風格的成因非常複雜,但決不是神秘的,是可以探討的。教師風格的形成不僅僅和教師本人的專業化知識有關,而且還和教師自身的思想、他對於教材的理解、教學手段的使用等都息息相關。一個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教師更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我思故我在,對於教學來說同樣也是適用的。有學者認為,構成教學風格的因素大致有教師的品德修養、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個性特征和教師在教學上的主觀追求等。從整體上看,影響和製約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有認知水平、思維品質、個性與人格特征;外在因素有學校教與學的環境、學校課程結構和體係、教材、教學對象等。教學風格的形成是內外因素相互聯係、彼此促進發展的結果。外因是教學風格形成的條件,內因是教學風格形成的根據。在教學風格形成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是形成教學風格最為活躍的積極因素,它帶動和影響著形成教學風格的諸多因素,推動和促進教師積極能動地改造教學環境與條件,使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走向成熟。
教師的教學風格也不是一朝一夕偶然輕易形成的,而是教師富有獨創性的較長時期勞動的結果,凝聚著教師的理想和教學藝術的實踐。但是,教學風格也有一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有一個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並不是凝固的或靜態的。教師從開始教學,到逐漸成熟,最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是一個艱苦而長期的教學藝術實踐過程。教師隻有在教學的過程中用心思考,付諸不斷的教學實踐和不斷革新中,才有可能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那麼,如何促使每個教師在不懈追求教學藝術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呢?有學者更多地是從教學風格形成的外部條件角度作了論述:第一,要把扶持各種教學風格,作為教育競賽和把教育搞得生動活潑的一項重要措施;第二,要揚其所長,發揮優勢;第三,要切實搞好教學實驗;第四,要把繼承與發展、學習與創新結合起來。有學者則從教師主體的角度出發進行了探討,認為教師追求教學風格必須做到:對自己所教的專業充滿激情;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模仿;學而不厭;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定勢。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有學者對教學風格的形成作了比較全麵的分析,指出了兩個必須注意的方麵:一是學校領導注意更新教育觀念,發揚教學民主,鼓勵教師建立自己個人的教學藝術風格;二是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風格是每個教師應有的自覺追求。前者包括要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須獨具慧眼,發現每一個教師良好的風格苗頭,並加以因勢利導,使之發展為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學評價工作要把教師形成個人風格作為衡量教師成熟和教學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後者包括教師要有樂教的積極精神,把教學當做一種藝術性的事業;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刻苦鍛煉教學基本功;要注意揚長避短,發揮個人優勢;要定向發展,有意識地進行鍛煉和提高;要把繼承和發展、學習與創新結合起來;不怕失敗、百折不回。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必須要有對於教育事業的滿腔的熱忱,隻有這樣才會有可能在教育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獨特風格。
3.追求獨特的教學風格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自己創造性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它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麵。良好的教學風格則是教師教學成就的重要表現。我們應鼓勵教師去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是在追求教學風格的同時應該注意一些問題,否則,很可能步入歧途。
(1)應該注意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教師有優秀的思想品質、崇高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就會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格。反之,就會導致教學風格的格調消極、低下。我們提倡的應是優良、格調高雅的教學風格。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有的教師在教學上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風格,但不是良好的健康的。例如,個別教師講課時總喜歡“海闊天空”,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格調;有的常常喜歡“談家常”,形成一種散漫的格調;有的則常常穿插一些不夠高雅的“噱頭”,形成一種俗氣的格調,等等。這些類型的教學風格,都是教師個性品質的表現,都是學生所不歡迎的,與教學要求相悖的。因此,要想培養受學生歡迎的良好教學風格,教師必須加強個人思想品質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品質。
(2)應該避免盲目追求,急於求成。教學風格是衡量教師教學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麵,但絕不能認為它是衡量教學成就的根本標準。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有沒有成就,更要看他的教學是不是貫徹和遵循了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和教學原則,達到了既定的教學日的,成功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的健康和智能的發展。如果教師離開了這一切,隻是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個人的風格,那他的教學肯定是不會成功的。毛澤東說:“有許多的東西,隻要我們對它們陷入盲月性,缺乏自覺性,就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成為我們的負擔。”教學風格的建立往往要經過一個不斷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既不能盲目的,又不能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