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教師的成長,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它需要長期、紮實的實踐,需要頑強、自覺的學習,需要聯係實際的思考,需要充滿個性的創新,還需要多元合理的知識結構、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巧借外力的綜合素養。本章將分七節從實踐、學習、思考、創新、知識結構、心理品質和綜合素養等七個方麵通過一些具體案例談談骨幹教師的修煉秘訣。
一長期紮實的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骨幹教師要立足長遠,勤於實踐,不辭辛勞,腳踏實地,做到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成長。
一、“老鼠方案”要不得
有一則名為《老鼠給貓掛鈴鐺》的寓言故事這樣寫道:
有一隻真抓實幹的黑貓,每天都捉老鼠10隻以上。老鼠吃盡苦頭,都知道黑貓的厲害。它們也想反抗,於是召開研討會共商對付黑貓的辦法。
老鼠精英雲集。有的提議培養黑貓的食性,有的建議加緊研製毒貓藥,有的說幹脆一齊撲上去把黑貓咬死。最後,還是一隻老奸巨猾的母老鼠提出了個不錯的想法:推舉一名勇士出來,偷偷地在貓的脖子上掛個鈴鐺,這樣貓一動,就有響聲,大家可以事先得到警報,躲藏起來。
眾老鼠公認這隻母老鼠為智多星。但如此好的想法,用什麼辦法去執行呢?高額獎金、頒發榮譽證書等辦法一個又一個地提出來,但討論來討論去,老鼠群中都沒法找到一個敢於執行這一決策的勇士。
至今,老鼠們還在自己的各種媒體上爭辯不休,也經常舉行多種多樣的研討會、論證會或者什麼公選會議等。
老鼠給貓掛鈴鐺的確是個“好主意”,卻沒有人去執行。“隻會空想,不會做事。憑空想了許多念頭,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空話,可是從來沒認真做過。”這種紙上談兵的“老鼠方案”對於骨幹教師的成長毫無幫助。古人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不能做“老鼠”,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需要的是認認真真的實踐。
二、實踐排斥“倦怠感”
讓我們再看看《三隻鍾的故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舊鍾當中,兩隻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隻要每秒滴答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鍾“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這說明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但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感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後的事,隻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麼,明天我該做些什麼,然後認真地去完成,就像小鍾一樣,每秒“滴答”擺一下,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滋潤我們的生命。實踐並不難,難的是我們的思維惰性。
三、實踐相信“持久戰”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要經過長時期的實踐,要實踐就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歌德寫《浮士德》前後花了60年時間,數易其稿;李時珍編修《本草綱目》,行程逾萬裏,前後3次修改,曆30年。
業績卓著的教師,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四、實踐親近“實幹家”
實踐來不得半點虛假。教育教學決不能搞形式主義,走過場,弄花架子,要從小處著手,從細節著眼,要實實在在,做到作風樸實,辦事踏實,探索紮實。
二頑強自覺的學習
骨幹教師必須頑強而自覺地堅持學習,視學習為一種生活方式,視學習為一種生命狀態,視學習為人生的必然選擇,視學習為生活的良好習慣,讓學習伴隨自己終身,讓自己的生命因學習變得美麗而精彩。
一、骨幹教師為什麼要堅持學習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正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據英國技術預測專家J.馬丁測算,人類的知識,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長一倍。西方白領階層目前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率”: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會折舊80%。因此有人說:“學習的速度小於變化的速度就等於死亡!”!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骨幹教師成長的惟一途徑。如果不學習,我們甚至無法與學生交流與溝通。
當前,信息社會資訊發達,交流頻繁,思想活躍,各種新詞不斷出現。如:克隆羊、納米技術、基因工程、試管嬰兒、肝髒移植、太空旅行、智能機器人、互聯網、網絡學院、信息高速公路等,一時讓我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些,也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