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她至少讀了這些書:李鎮西的《風中蘆葦在思索》、《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批判與建設》、《李鎮西與語文民主教育》、《與夢飛翔——獻給中學生》、《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青春期悄悄話》、《e網情深》,朱永新的《享受教育》、《朱永新教育文集》(讀了兩卷),趙登亮(水易)《心聲》、《書生意氣》,羅曼羅蘭《貝多芬傳》,趙蘊華《心蘊芳華》,教育在線隨筆《嗬護生命》。2006年的讀書計劃是:(1)精讀《道德經》,全書8l章,每日晨誦兩章,半年內通讀全書,一年內熟讀成誦。(已經踐行,已完成1~15章的背誦);(2)重讀的教育類書有:《窗邊的小豆豆》、《沒有孩子是差生》、《愛的教育》、《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班主任工作創新藝術100招》、《新課標德育資料庫》、《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班主任兵法》、《教師專業化成長途徑》;(3)研讀的教育書5本:《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的55個細節》、《陶繼新文集》、《教育小語》;(4)閱讀東方大散文係列叢書4本:《古典幽夢》、《千年沉重》、《滄桑無語》、《夾縫中的曆史》;(5)報刊:《德育報》、《班主任之友》、《教育文摘周報》、《教師報》、《教師博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莫愁》。(6)讀書固定時間:每天至少兩小時(早晚各一小時),每周星期四為讀書日,其餘時間視情況而定。

她經常用筆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下麵舉出一例。“《風中蘆葦在思索》——那個秋天,不經意的一瞥,讓我擁有了這本書。當我在書頁中穿行時,我隻有一種感覺:我需要這樣的文字!是夜,我寫下了從教以來發自內心的一篇文章:當我讀第一篇的時候,心靈悸動,我知道自己的心還沒被塵垢蒙蔽;當淚水奪眶而出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的心還沒被堅冰包裹;當我一口氣把書讀完的時候,我知道從教九年的我,理想還未泯滅,隻一把火,就把它燒得旺旺的……這一次感動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沉睡在心底裏的思想又複活了,我確信,我的夢還在。從此,我也成了湖畔那迎風而歌的蘆葦,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放飛夢想。書,不僅讓我的夢想在心底裏複活了,而且,我逐夢的羽翼漸漸地豐滿了。”

她曾多次說過這樣一句話:“閱讀,是我的自我救贖之路。”

提及沁心荷愛書、愛讀書,有這樣兩則趣事作為佐證。其一,在她34歲生日那天,她以再次閱讀李鎮西的《風中蘆葦在思索》的形式為自己祝壽。其二,2006年7月底她趕到新單位報到,她居然帶了四大箱子書,沉沉的書,她盡可能多地攜帶,但是生活必需品,她卻丟在了腦後,以致幫助剛來的她收拾寢室的朋友一再埋怨說:“帶了四箱書過來,就是舍不得帶一張枕頭巾;帶了四箱書過來,就是帶不來一麵鏡子;帶了四箱書過來,就是帶不來一雙襪子。”

有人講得好:“教師應該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教師都應該有所涉獵。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遊刃有餘,講起課來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見地別具,談吐不凡,從而給學生帶來一路春風,使其如同進入一個遼闊純淨甚至是可以嗅到花草芬芳的知識王國。這樣的課堂,學生怎麼會不流連忘返、身心陶醉呢?這樣的教師,學生怎麼會不愛戴、尊敬呢?”

是的,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熏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讀書人口”。擁抱理想,讀書是一條捷徑。讀書,能讓人長見識、明是非、堅心誌。“心安茅屋穩,情定菜羹香。”如果教師沒有甘於寂寞、安於清貧、銳意求索的心誌,置身於物欲熾烈、思想浮躁的時代之中,實難堅守自己的三尺講台。以書為友,與書為伴,會使你心無旁騖,沉醉於書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