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禁忌戀情(1 / 3)

一位少女閉著眼睛,專注而認真的拉著小提琴。

她左手的動作快到幾近肉眼難辨的地步,披肩的烏發上也帶著細密的汗,看得出她演奏的很辛苦。

《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正是少女演奏的曲子。

這首曲子本就是又快又難,幾乎考驗了所有小提琴最高端的演奏技巧,這對杜詩夢來說也是一個極為艱難的挑戰。

在小提琴方麵她向來是極為有天賦的,可她始終苦於不能完美演奏出《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帕格尼尼,十九世紀著名的意大利音樂家。

傳言說,他在開音樂會時有人以為是樂隊在演奏,得知台上隻有他一人在演奏後,便尖叫那是魔鬼後逃跑。

因此,人們都說帕格尼尼把靈魂抵押給魔鬼,隻為換得魔鬼般的小提琴技藝,以及演奏得來的大量金錢。

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展現了驚人的獨奏技巧,後來被無數音樂家改編引用,也是很多小提琴狂熱分子百般推崇和追求的神曲,現在已成音樂界公認的小提琴家試金石。

這二十四首曲子裏,最後一首又是世界音樂學會最具技術性的一首。很多音樂專業的學生都以拉出《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為最大的驕傲,杜詩夢也不例外。

其實愛因斯坦也拉了一輩子小提琴,但知道的人卻沒有幾個,你知道為什麼嗎?

很簡單,他在科學上推翻了牛頓的信仰,但小提琴卻沒能超過帕格尼尼,所以沒人知道他拉小提琴。

她畢竟隻有十六歲,正是青春花季一般的年齡,又怎麼能演奏出隻有世界知名小提琴家才能完美演奏出的曲子。

那是天賦也無法彌補的差距。

杜詩夢在又一次嚐試演奏《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時,隱約回想起教她小提琴的老師一直說過的一句話:她確實在小提琴演奏上有著極高的天賦,可她的演奏卻是缺乏感情的,或許在外行看來她演奏的小提琴曲很美妙動聽,但是在內行人聽起來卻是空洞而缺乏情感的。

音樂是死的嗎?

它本身美麗,但確實沒有感情。

是人將感情融入了音樂,才會讓它變得多姿多彩,快樂或傷感起來。

而她杜詩夢恰恰缺少了融於音樂中的那種情感。

自小教導她的音樂老師曾經告訴過她----愛一個人是會恨不得把一切都獻給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都一定會把這個人的心情放在第一位。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感,貝多芬才為裘莉塔·圭齊亞蒂寫出了《月光奏鳴曲》,柏遼茲才為愛塔·史密斯寫出了《幻想交響曲》。

哪怕不是愛情,一個音樂家也應該有其他偉大而充沛的感情,例如對摯友、親人、國家的愛。

不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創作裏去,哪怕旋律再動聽也無法讓人產生共鳴,這樣的音樂不可能被流傳下去。

而演奏也是一樣的,哪怕杜詩夢還沒有達到知名小提琴家那種可以創作曲子的境界,感情依舊是她必須麵對的一道艱難門檻。

杜詩夢微微蹙起了眉,在又一次演奏失敗後輕輕撫摸著手中的小提琴,望著它的目光莫名複雜。

兒時的記憶也如此深刻,手繭是從內長到外的,每次摸上去都像是打了麻藥一樣又硬又難受,再次按弦的時候痛得幾乎無法下手。

尤其是剛開始小指頭按弦的時候。

小指是所有手指裏最弱最無力的一根,每摁下去一次都像刀割,上麵都會立刻出現燙傷一般的紅痕。

她從最開始哭著跟老師說不要繼續了,卻每每在說放棄學小提琴後咬牙忍痛倔強地拿起小提琴按弦,直到小手連拿東西都拿不住,隻能緊緊握住雙手痛得不斷發抖……如此反反複複,才有了伴隨了她十多年的左手指尖上的厚繭。

此時,再摸摸左手指尖,那些繭子還在。

仿佛在提醒她一點----她對小提琴的愛已經到了一種病態癡迷的地步。

杜詩夢歎了一口氣,再次演奏《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時,眼底又多了一抹誓不罷休的瘋狂。

就像她看到的他那樣,杜詩夢的眼底也帶著一抹璀璨之光,那是隻有在麵對小提琴時她才會露出的情緒。

她確實有著值得人豔羨的人生,出色的容顏、傲人的家世和一直守護她的哥哥。

可是......她其實可以什麼都不要。

隻要一把小提琴就可以了。

藝術家通常都是終生單身或不婚的,正是因為精神世界早已在藝術創作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們才不需要愛情給予精神世界所謂的微薄慰藉。

杜詩夢也是這麼想的。

她突然腦內靈光一閃,莫名想起了那個眼神奕奕發光的少年,手中再次飛快的演奏著《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