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也許是經營商業錢來得特別容易的緣故,所以對追求金錢的人的誘惑力十分強烈在日益商業化的時代,一部分人通過經商發了大財,一小部分人不能抗拒金錢的誘惑,而又無力經商發財,於是走上了靠詐騙撈取不義之財的路子。因此,商業中的詐騙便無處不有,無處不在。你上街買東西,一不小心便買了假貨;你帶著巨款去購貨,一不注意錢就入了別人的腰包;
你見到廣告上登的發財竅門,結果白白給人送了錢去……
我國古代帝王都認為商人是狡猾奸詐的,因此,都主張重農商。可以說,從春秋戰國以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商人都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受歧視,受壓製,雖有家產萬貫,子弟也不能作官。
然而,在今天_,從商業社會的角度看,商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未免有些冤枉。因為商人要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做生意總是要賺錢的。如果他們不奸不滑,豈不讓騙子們得其所哉?說無商不奸,要看從什麼角度來說。不奸就要受騙,不奸就要挨餓,再老實的人幹了商業也要變奸的。當然,賣假貨,作假廣告,用各種騙術欺騙顧客的人,不但奸得可惡,而且簡直同騙子如出一轍。我們不妨把他們直接叫作騙子好了。
問題還在於,商人稍不留神,就會被騙子光顧。你看一個富人,或一位官員買了許多綢緞,商人竭誠相待,結果他卻是騙子。明看看著是一家大府第,送去珍貴的人參都被騙去了;
明明收到的是錢帖,去錢計取錢時才知道是假的。凡此種種,從古自今,商人吃過了無數被騙的苦,當然要聰明一些。
商業中的詐騙,也就是揭露那些專以經商為名,欺騙真正的商人的騙子。商人已經夠“奸”,而騙取商人錢財的騙子,其老奸巨滑,詭計多端可想而知。
古今中外的商業騙子都慣於偽裝自己,他們或者假裝官員、富翁,或者扮成港商、投資者,或者假借高幹、領導的名譽,或者自封為“經理”、“董事長”。當然,也有的裝成乞丐、農民的。
隨著社會商業的發展,騙子的手段也不斷花樣翻新,有的利用合同騙取巨款,有的假裝投資騙取賄賂,有的采用連環騙、滾式騙,一騙一大串,有的以假當真,有的以次充好,有的以大活騙人,有的以色相引誘。
騙子的招數無奇不有,受騙者的悲劇不能重演。在這一篇裏,你將看到各式商業騙術,相信對你從事商業會大有益處。
南京有一個老頭最善於奇騙,他的騙術之奇令人咋。
這天,老頭拿了一錠銀子到北門橋一家錢店去換銅錢。在稱量銀子的過程中,老頭故意和錢店掌櫃爭執銀子的成色。老頭一定要多換錢,錢店掌櫃不給,因此便吵鬧不休。
正在吵鬧不休時,從外麵進來一個年青人,見了老頭便十分恭敬地叫“老伯”,又說:你兒子在常州做生意,與小侄是同事。托小侄帶回來一封信和一錠銀子,我正要送到府上去,想不到在這裏遇到了老伯。說完把信和銀子交給老頭,作了一揖便走了。
老頭拆開信對店掌櫃說:我眼花看不了信,求你給我念一念好嗎?
店掌櫃便接過信念給老頭聽。信裏說的都是一些瑣碎的家務事,最後說:捎回銀十兩供老人家的衣食所需。
老頭聽了,高興地說:把那塊銀子還給我吧,不必再較論成色了。這是我兒子剛捎回來的銀子。信上寫明是十兩,就這塊銀子抵消錢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