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癡女戀上財迷男(2 / 2)

恰巧柯一凡就在電腦城附近的某個小店裏請朱莉吃了頓價廉物不美的海鮮,竟然吃壞了肚子,拉得一塌糊塗,更讓她覺得呆在深圳,自己的身體都會有一種洗不淨的腥臭。

臨別的那天,柯一凡突然想起應該和朱莉親熱一番,此時的朱莉對深圳產生了懼怕和厭惡,幾乎快要虛脫的身體根本激發不起心裏的欲望,柯一凡的熱情剛冒頭就被深圳一陣突如其來的暴雨澆滅了。

當柯一凡把病歪歪的朱莉送到車站,然後隔著車窗追著火車,邀請許佳雨畢業之後來深圳與自己團聚,反而促使許佳雨下定決心北漂,一定要混出點名利來,把柯一凡從財迷男裏挽救出來,他不應該隻是一個小商販,而應是一個文學家,其實呢,朱莉的內心裏暗藏著的或許是為躲避深圳找到了一個無比榮光的借口。

為什麼全國各地的無為青年都願意雄心勃勃地投奔深圳?

很簡單,隻要你吃得起苦,在深圳肯定能混到飯吃,斷不會餓死街頭。

可是,柯一凡不能滿足於混個肚兒圓,人家是要賺大錢,做老板的。

這並沒有什麼可笑!

柯一凡隻不過是在做所有從校園跑出來的年輕人都曾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夢,況且,他的夢想真的照進過現實。

站在新租的櫃台背後,柯一凡滿懷著期待,看著電腦城門外如潮水般奔湧的人流與車流。

從嘈雜的聲響中擠進來的陽光,灑在新櫃台鋥亮的玻璃上,又折射到柯一凡的眼鏡鏡片上,偶爾被進來出去的人影打斷,絲絲縷縷的金光閃閃就隨之肆意跳躍,柯一凡的心情也跟著燦爛起來,躍躍欲試。

2004年,整個it業逐漸在走下坡路,大品牌之外的廠家和經銷商之間為了多搶到市場的一杯羹,價格戰打得硝煙彌漫,放血甩賣的哀嚎遍及全國各地電腦市場。

此時散戶的作用是巨大的,幾乎左右了電腦市場的風向。

深圳的電腦城裏不斷聚集著許多的年輕力量,幾乎都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們,他們應聘碰壁之後一賭氣南下深圳,幾個同學一起湊上幾萬塊錢,在電腦城裏合夥租個櫃台就開始拉散戶做diy,他們不缺熱情,不缺技術,就是隻差錢。

在這場殘酷的廝殺中,地方性的y品牌在與x品牌的競爭中節節敗退,維持溫飽的柯一凡從中看到了希望,他迅速與y品牌在深圳的代理商聯係,以先銷售後交錢的方式在自己的櫃台上經營,月底的結算價略高於目前y品牌的放血價。

y品牌的深圳代理商窮途末路之際,不得不接受了柯一凡的建議,他們提出的條件是,結算價與月銷售量成反比,銷得越多,優惠越大。

可是,電腦城裏品牌多如牛毛,各自的性能對一般散戶來說並無實質性的差異,各櫃台的年輕人逮住什麼品牌就推銷什麼品牌,埋頭苦幹,熱汗奔流,互相之間還虎視眈眈,生怕某個生意被相鄰的櫃台搶了去。

柯一凡他們的櫃台有了貨源,也能吃苦,但並不能提高y品牌的銷量,結算價格降不下來,越做越吃力。

與柯一凡同來的幾個年輕人,技術上確實沒得說,悶著頭在專業的圈子裏“汗滴禾下土”,銷售效果卻差強人意,學文出身的柯一凡插不上嘴,就把心思用在了技術之外,伺機冒險一搏。

剛入道的年輕人達不到無商不奸出神入化的境界,但“無利不起早”的基本常識幾乎就是他們下海之後的本能。想想啊,辛辛苦苦忙乎一個月,除去櫃台費用、房租、吃飯、手機費就所剩無幾,所以,不管做什麼生意,隻要有一點蠅頭小利,這幫年輕人也一定會趨之若鶩。

那天,柯一凡內急,卻發現藏在櫃台一角的卷筒紙不翼而飛了,眼瞅著周圍的弟兄們一個個麵不改色心不跳的無辜麵孔,柯一凡隻得捂著肚子跑出去買,看見街邊新開了一家日用雜貨鋪,門臉不大,幹淨利落,貌似還琳琅滿目,隻是剛開業不久,人氣不旺。

老板和柯一凡是老鄉,也是湖北人。他鄉遇老鄉,這份特殊的感情隻有浪跡過的人才有體會。所以,柯一凡隻一開腔,鄉音難改,自然和老板一家都很談得來,仔細觀察了幾天,柯一凡突然向日雜店老板提議:“拐子,我們合作吧。”

(下一章節提示:柯一凡略施小計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