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概述(5)(1 / 3)

第三次反“圍剿”蔣介石第二次“圍剿”慘敗後,僅隔一個月,又調集十萬兵力,自任總司令,采取“長驅直入”的戰略,於1931年7月1日開始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大規模“圍剿”。當時紅軍第一方麵軍分散在福建西部做群眾工作,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和補充,兵力隻有3萬人左右。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以地方武裝積極阻擊、襲擾、遲滯敵人,主力從福建西部繞道千裏,於7月下旬回到贛南根據地的興國縣集中。這時敵軍已分路直迫麵前。紅軍仍然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避敵主力,打其虛弱,以一部兵力結合地方武裝積極行動,將敵人主力部隊向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吸引,主力則於8月4日乘夜從敵人的空隙地帶向東突進,6日在蓮塘殲敵第四十七師一個多旅,7日在良村殲敵第五十四師兩個多團,11日在寧都縣北部之黃陂殲敵第八師4個團。6天中連打3仗,三戰皆勝,繳槍萬餘支。這時,所有向西、向南的敵軍皆轉旗向東,集中視線於黃陂,猛力並進,尋找紅軍主力作戰。8月16日夜,紅軍以部分兵力將敵向東北方向吸引,主力由東向西,回到興國境內集中。及至敵發覺再向西進時,紅軍已休息了半個月,敵人則饑疲沮喪,無能為力,隻得退卻。紅軍又乘敵退卻,在老營盤殲敵第九師一個旅,在高興圩給敵第十九路軍以沉重打擊,9月15日在方石嶺殲敵第五十二師全部。此役共殲敵3萬餘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第三次“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2月,蔣介石又調集40萬兵力,對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在南昌設置行營,自兼江西省“剿匪”總司令,分左、中、右三路軍,以陳誠的中路軍為主攻部隊,采用“分進合擊”戰術,尋求主力紅軍作戰。中路軍分3個縱隊:第一縱隊由羅卓英指揮,轄第十一、五十二、五十九師,集結在樂安、宜黃;第二縱隊由吳奇偉指揮,轄第十、十四、九十師,集結在撫州附近;第三縱隊由趙觀濤指揮,轄第五、六、九、七十九師,集結在金溪、滸灣一線。企圖以3個縱隊同時推進,對中央紅軍形成圍殲之勢。

同年2月12日,紅軍由周恩來、朱德指揮,圍攻南豐不克,毅然采取退卻步驟,以一部分兵力將蔣軍主力往黎川方向吸引,紅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蔣軍右翼,集結於廣昌以西的東韶、洛口、頭陂地區隱蔽待機。2月26日,蔣軍第一縱隊3個師由樂安、宜黃向廣昌推進,紅軍先以地方武裝阻擊、襲擾、迷惑蔣軍,當其右翼第五十二、五十九師進至宜黃縣南部之黃陂、大龍坪地區時,紅軍於27日拂曉發起猛攻,經2天激戰,全殲蔣軍第五十二、五十九師。蔣介石遭此打擊後,立即改變部署,於3月15日以6個師分成2個梯隊從宜黃出發,經東陂、甘竹直撲廣昌,紅軍有意放過先頭4個師,於21日清晨突然向進入草台崗、東陂地區的後尾2個師發起攻擊,激戰一日,殲第十一師大部和第九師一部分,敵軍散兵倉促潰逃。

第四次反“圍剿”共殲蔣軍近3個師,俘萬餘人,繳槍萬餘支,取得了紅軍大兵團伏擊戰的重要經驗。此後,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聯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展到鼎盛時期。

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10月,蔣介石在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軍事支援下,調集100萬軍隊、200架飛機,其中用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和經濟封鎖的方針。軍事上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蔣介石任總司令,顧祝同、陳濟棠、何鍵分任北、南、西路軍總司令,兵分三路,對中央蘇區實施第五次圍剿。

此時,共產國際委派的軍事顧問李德(德國人,原名奧托·布勞恩)到達瑞金,贏得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信任和重用。李德等人積極推行“左”傾冒險軍事路線,用陣地戰代替遊擊戰和運動戰,把正確的戰略轉移當作“退卻逃跑主義”。反“圍剿”開始時,蔣軍第八縱隊的第五、六、五十六、九十八師進攻黎川得手。李德震驚於一城之失,企圖“禦敵於國門之外”,急於收複黎川,命令紅軍三、五軍團,進攻黎川以北的硝石、資溪橋,以鞏固陣地。初戰失利,喪失了主動權。

1934年3月,蔣軍第八縱隊3個師和第五縱隊2個師由黎川、三都向團村進攻。紅軍三、五軍團因兵力分散,使蔣軍順利地占領了建寧、泰寧一線。4月,蔣介石集中11個師向中央蘇區北大門——廣昌推進。李德指揮紅軍一、三、九團,“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組織廣昌大會戰,以“短促突擊”戰術,在40華裏的汝水兩岸與敵激戰10天,紅軍傷亡慘重,廣昌於4月28日失守。廣昌戰役後,蔣軍兵分六路發動新的進攻。李德等“左”傾錯誤領導者又實行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六路分兵”、“全線抵禦”。令紅三軍團的六師及二十一師在泰和阻擊;以紅五軍團在頭陂設防;以紅八軍團抵抗向吉安龍岡推進的蔣軍;令紅三軍團四師、五師在石城抵抗;紅一、九軍團及二十四師在福建朋口、連城抗擊;以紅二十二師在會昌筠門嶺阻擋南進蔣軍。野戰司令部撤回瑞金指揮。紅軍全線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