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概述(9)(2 / 3)

楊尚昆(1907~1997)四川省潼南縣人。1933年1月入瑞,任《紅色中華》和《鬥爭》報編輯、紅一方麵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局黨校副校長。期間,常在報刊發表時勢政論文章。1933年夏,調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同年9月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0月,與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參加中央紅軍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

董必武(1886~1975)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1932年夏入瑞,任中共中央局黨校教務主任、副校長。1993年春,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委員。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當選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蘇維埃最高法院院長,負責黨和政府的紀律和法製工作。1934年10月,以中革軍委總衛生部醫院政治部主任之職隨軍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鄧穎超(1904~1992)女,廣西省南寧市人,祖籍河南省光山縣。1932年5月入瑞,任中共中央局宣傳部、組織部幹事,同年底調任中共蘇區中央局秘書長兼中央政府司法部秘書。黨中央機關從上海遷駐瑞金後,改任中央政治局秘書,負責機要工作。期間,為發動婦女參加生產、支援前線作出過突出貢獻。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等職。

何叔衡(1875~1935)湖南省寧鄉縣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931年冬入瑞,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部長,後又兼任內務部代部長、中央政府臨時法庭主席。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央政府主席團成員,擔任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部長。期間,致力於中央蘇區法製建設,為蘇區的繁榮穩定作出貢獻。紅軍長征後,留在瑞金堅持遊擊戰爭,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1935年2月往福建長汀轉移途中,在長汀水口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

陳潭秋(1896~1943)湖北省黃岡縣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933年初抵達瑞金,任中共中央局黨校校務委員兼教員,同年夏,調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擔任中央政府糧食部部長。期間,致力於中央蘇區糧食經濟的發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糧食物資保障工作和中央紅軍長征前夕的糧食籌備做了大量工作。紅軍長征後,留在瑞金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組織部長。1935年2月,與譚震林等率部突圍至長汀後與張鼎丞、鄧子恢會合。1943年9月,在新疆被國民黨軍閥盛世才秘密殺害。

瞿秋白(1899~1935)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共“五大”政治局常委,主持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1934年2月5日入瑞,任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後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期間,與徐特立一起,致力於中央蘇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建立識字班、掃盲隊、列寧小學,並大力推行文化、體育活動,提高蘇區軍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紅軍長征後,留在瑞金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宣傳部長。1935年2月,前往福建長汀轉移途中,在長汀水口梅逕村被捕。同年6月18日,在長汀羅漢嶺英勇就義。

(以下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震(1908~1993)湖南省瀏陽市人。1930年進入中央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師第三團政委。1932年1月,任湘贛紅軍獨立一師政委,後任紅八軍二十二師政委。1934年,任紅十七師政委、湘贛省軍區代司令員、紅六軍團政委。同年1月,以湘贛蘇區工農兵代表團書記之職到達瑞金,出席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8月奉中革軍委命令與任弼時、肖克率紅六軍團西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