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地處武夷山隆起一級構造單元的中部,尋烏至貴溪新華夏係構造帶中南段。地層出露齊全,逞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構造發育。東南邊境武夷山主脈綿亙,西北地區紫華山、火焰嶂、天子嶺環抱,形成東、北、西三麵高峻,重巒疊嶂,漸向中、西南方向降低的地勢,構成以象湖鎮為中心的瑞金盆地,屬江西四大盆地之一。
(第一節)地質
一、地層
境內地層發育較完整,除奧陶係、誌留係、三迭係和第三係缺失外,自震旦係至第四係均有出露。分布麵積占總麵積的五分之四,自老至新發育為:
震旦係距今6~8億年,境內出露麵積805平方千米。與寒武係下統呈整合接觸,屬變質砂岩、板岩、含礫砂岩、變餘凝灰質礫岩及矽質岩為主的海相類複理石建造,為市內褶皺基底的主要組成部分,厚度大於3000米。按岩性分上、下兩部,下部分布在壬田北部、九堡羅田、岡麵及下壩以南一帶,上部在大柏地以南、武陽以東一帶及岡麵、九堡北部、瑞林等地。按岩性劃分為三個岩組:下組為變餘長石石英砂岩、硬砂岩夾灰綠色板岩、千枚岩;中組由灰黑色含千枚岩、絹雲母千枚岩、變質砂岩、變餘凝灰質砂岩、矽質板岩和磷塊岩條帶組成,局部含少許黃鐵礦層;上組為一套淺海相矽質岩夾變餘長石石英砂岩及板岩。
寒武係距今5~6億年,據沉積建造特征和化石,分下、中兩統。出露麵積345平方千米。與震旦係呈整合接觸,屬海相碎屑岩類複理石建造,總厚度2500米以上。下統分布在武陽、九堡、大柏地、日東東南至省界一帶及象湖鎮周圍地區。為變質砂岩、板岩、夾條帶狀板岩、碳質板岩、矽質岩等,靠近底部含磷結核及石煤層;中統僅見於雲石山南部,為泥質類複理石沉積,有變性砂岩、變餘長石石英砂岩、絹雲母千枚岩、板岩等。缺失上統。
泥盆係距今3.5~3.8億年,境內僅見泥盆係上統。缺失下、中統。出露麵積88平方千米。零星分布於瑞金盆地周圍的雲石山至九堡一帶及日東以南、沙洲壩以北等地。以陸相沉積為主,且岩相變化較大,總厚度約800~1000米。按岩相分為中棚組和三門灘組。中棚組以灰白色厚層狀石英砂岩和灰黃色泥質粉砂岩及粉砂質泥岩為主,底部為石英礫岩及砂礫岩組成,不整合接觸於震旦至寒武係之上,普遍含薄皮木化石。三門灘組為灰白及紫紅色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凝灰質粉砂岩和泥岩,下部夾灰白色鈣質砂岩,產薄皮木及貝類化石。
石炭係距今2.85~3.5億年,零星分布於瑞金盆地周圍,如雲石山、九堡、七堡、黃柏及日東南部地區。出露麵積為96平方千米。按岩性分上、中、下三統。下統為陸相至海相交互沉積和含煤建造;中統及上統為海相碳酸鹽建造,總厚度800~1200米。下統分為黃龍組和梓山組。黃龍組大部分與泥盆係頂部接觸,局部有少量沉積間斷。下部為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和頁岩,上部為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質夾灰質頁岩、鈣質頁岩、鈣質砂岩等,產磷木和腕足類化石。梓山組以陸相沉積為主,夾海相濱海沼澤相的泥砂質含煤建造,分上、下兩段。下段出露麵積較廣,是主要含煤地層,整合或假整合於黃龍組之上,岩性為砂岩、含鐵石砂岩,炭質頁岩夾無煙煤層,局部含硬質粘土層,底部為礫岩或砂礫岩。上段的底部為礫岩、含礫砂岩,中上部為砂岩、鈣質粉砂岩夾不純灰岩、白雲岩等,產羊齒類化石。中統黃龍組和上統船山組僅見於雲石山及七堡、黃柏等地。為巨厚層狀碳酸鹽沉積,岩性為灰白色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等組成,產蜒科類化石。
二迭係距今2.3~2.85億年,見於超田至高埠一帶。出露麵積為10平方千米。分上、下兩統,厚度200~300米。下統岩性,下部為灰黑色中厚層狀燧石結核灰岩和含炭灰岩,上部薄層灰黑色鈣質頁岩、灰黑色頁岩夾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岩和薄層矽質岩等,產腕足類、腹足類化石。上統不發育,全為泥砂質沉積,岩性為灰色、淺黃色粉砂岩、石英細砂岩、砂質頁岩等組成,產腕足化石。
侏羅係距今1.95~2.3億年,地層極不發育,僅見於壬田東南部的下統陸相沉積。出露麵積為20平方千米。厚度約100米。下部岩性為灰白色巨厚層狀含礫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中部為灰黃色長石砂岩、粉砂岩、岩質頁岩,上部為紫紅色泥岩、粉砂岩、含炭頁岩等組成,盛產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