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城市規劃
瑞金城市規劃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8年,成立紅都建設委員會,聘請華東工程學院師生,對縣城建設進行總 體設計,首次規劃了一條寬44米、東西走向道路,提出以“紅都大道”為瑞金城主幹道的設計概念,城區人口規劃為2.5~3萬人,麵積3平方千米,後因國家 基本建設壓縮,規劃僅部分實施。
1983年,成立城鎮規劃小組,對城鎮各項建設進行全麵規劃管理,並按城市功能布局,劃分為3區域。 城中區(包括老城區):東至綿江西岸,北至紅都大道,西至金塘下,南至綿江北岸,麵積12平方千米,人口規劃為5萬。城北區:紅都大道以北至上田寮一片, 為工業區和倉庫用地,麵積約2平方千米;城南區:綿江以南,為居民區與工業區。道路交通,考慮了贛龍鐵路的可能性,預留了鐵路線路和站場位置。限於當時的 條件,對城市發展速度估計不足,城市規劃預測偏小。規劃缺乏係統性和前瞻性。
1989年,縣委、縣政府提出撤縣設市,建設贛南東部城 市的構思,江西省規劃院進行縣改市的總體規劃。同年5月至12月完成1989~2010年《瑞金城總體規劃》編製工作,提出城市建設從“鄉鎮型”向“城市 型”轉變。建設以農副產品加工和建材業為主的贛南東部中心城市。規劃麵積29.5平方千米。人口規模,1995年6萬,2000年7萬,2010年增加 11萬人;城市拓寬向城北、城東和西南方向發展,按自然地形分成五個功能區:城中區:紅都大道以南,綿江以北地帶,為行政、文化教育、商業服務和住宅區; 城北區:紅都大道以北、綿江以西地帶,為工業、倉庫、行政和居住區;城南區:綿江以南為工業和生活區,同時考慮保護良田;城西南區:龍珠塔以西、以南,為 工業區;城東新區:古城河以東地帶,利用大片山地、崗地建設行政辦公、文教和居民生活區。按曆史文化名城規劃,注重對文物古跡、曆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內容, 把瑞金建成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社會文明進步,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瑞金城建設規劃》報經江西省人民政府審定,批準實施。
1997年,瑞金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瑞金城市進行第三次總體規劃修編。依1989年規劃為基本藍圖。分三個階段實 施:1996~2000年(近期)、2001~2010年(遠期)、2010年以後10~15年的遠景發展構想。城市定位為以資源型加工業、商貿旅遊業為 主的贛南東部中心城市。城市人口2000年達到12萬,2010年增至20萬。人均城市建設用地85平方米;人均綠地麵積大於10平方米,其中,城區人均 公區綠地麵積大於7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麵積30平方米;城市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液化氣利用率80%,汙水處理率達70%以上;市區電話普及率50 部/百人,全市達到25部/百人。規劃範圍含市區象湖鎮的全部地域和葉坪、沙洲壩、澤覃、黃柏等鄉鎮的部分村莊。
城區規劃 城內約 30平方千米。北區——綿江以北、以西、塔下寺以東地帶,地勢北高南低,紅都大道兩側地段(舊城區),標高在190.6~193.4米之間,受50年一遇 洪水淹沒威脅;紅都大道以北地段,農田和丘陵山崗,標高在192.6~200.5米之間,絕大部分地段不易受洪水淹沒;西區——塔下寺以西地帶,南北為山 地丘陵地,七堡河從中部通過,河流兩岸為坡地。標高196.4米以上;南區——綿江以南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區——綿江以東,古城河以北地帶,屬丘陵坡 地,東北高、西南低,紅都大道兩側(七裏段)地勢平坦。除綿江與古城河交彙地段外,東區絕大部分不在洪水淹沒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