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科技(1)(1 / 2)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管理機構 瑞金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為管理科技工作的政府職能部門。1986年,內設辦公室、計劃成果科、技術市場 管理科、科技信息科、地震台等機構。1991年5月成立地震局,與縣科委合署辦公。1997年,地震局掛靠科委。2000年,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內設辦公 室、計劃成果科、技術市場科,兼管地震局,設行政編製7人,工勤人員1人。

科技開發機構 1986年,瑞金科技開發機構有水產科學研 究所、林業科學研究所、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良種場、森林苗圃等。此後,部分公辦科技開發機構逐步解體。20世紀90年代後期,民營科技開發機構得到發 展,先後創辦天然植物研究所、生物科技產業化研究所。2000年,正常開展工作的科技開發機構有水產科學研究所、農業科學研究所、天然植物研究所、生物科 技產業化研究所。

科技服務機構 1986年,瑞金科技服務機構有氣象站、水文站、農業技術推廣站、土肥站、能源站、種子公司、農機養 護公司、水產站、畜牧獸醫站及各鄉鎮農技站、水技站、農機站等機構。20世紀90年代,各鄉鎮先後增設水保站、果茶站、水產站等機構。同時,民營服務機構 不斷增加,先後創辦種子技術學校、農機培訓學校等培訓機構。2000年,全市科技服務機構達56家。其中,科技推廣機構有林業技術推廣站、農業技術推廣 站、果業技術推廣站、農機服務推廣站、土肥站、植保站、能源站、農經站、水產站、種子公司、獸醫服務部以及各鄉鎮設立的各種推廣站;專業協會有市科協、氣 象協會、教育協會、衛生協會等;中介服務機構有技術市場;培訓機構有電子技術學校、農技培訓學校、農機培訓學校等。

科技隊伍  1986年初,全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282名。1988年,瑞金科技人員獲取中級職稱44名。1992年,科技人員取得技術職稱創曆史最高,當年獲高級職 稱9人、中級職稱80人。2000年,全市共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2561人。其中,工程專業332人、農技專業259人、衛生專業612人。科技人員中有 高級職稱者36人、中級職稱者268人。

第二節 科技宣傳

1986年以來,瑞金廣泛利用科普車、科普長廊、鄉村 科普活動室、科普掛圖、科教影視和《瑞金科普》、《科技簡訊》等宣傳工具和宣傳陣地,結合科技進步活動月、科技活動日、科普活動周開展科技宣傳活動。 1986~2000年,科技部門共出動科普宣傳車89車次,編印《瑞金科普》16期3200份,《科技簡訊》145期870份,舉行科技理論研討會3次, 學術交流會12次,舉辦“百萬公眾學科學”等大型科普圖片巡展9次,放映科教影視104場。

科技進步活動月 1993年3月25 日~4月25日,瑞金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科委、科協聯合舉辦首次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科委按江西省總體方案,結合實際製訂了《瑞金縣科技進步月活動方 案》,組織部、宣傳部、科委、科協聯合組織農業、林業、果業、經貿、農機、醫療衛生等相關部門的科技人員30餘人,深入市區、鄉村開展科技宣傳谘詢服務。 並確定,以後每年3月25日~4月25日為本縣科技進步活動月。從此,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每年連續開展。20世紀90年代後期,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內容不 斷豐富,在小學舉辦地震知識講座,組織企業職工開展技術操作表演,主辦科技專題講座、義診、義演等活動。

科技下鄉 1995年起,瑞 金開始由科技、文化、衛生三家聯合開展以送科技為主要內容的“三下鄉”活動。每年春季,由市科委編印適合農村種、養、加工產業需要的實用技術資料,組織 農、林、水、牧、果、醫療衛生等部門科技人員深入圩鎮、村莊,向農民贈發科技書籍、資料,麵對麵谘詢農作物和家禽家畜、果茶等病蟲害防治和高產豐產技術, 提供市場商品信息等,幫助農民依靠科技致富。1995~2000年,共出動科普宣傳車45次,參加科技下鄉的科技人員626人次,接受農民谘詢20460 人次,贈送科技書籍2060冊、科技資料5800份。

第三節 科技成果

1986~2000年,瑞金科技活動活躍,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00餘項,獲縣(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98項。其中,省部級6項,地廳級22項。

工業科技成果 1986年,縣機床廠研製成功活塞杆鍍鉻不重磨新工藝。加工的油缸活塞杆精磨後直接鍍鉻,不再重磨,鍍鉻層達到所需尺寸。1987年,縣 電線廠成功研製航空用F4絕緣屏蔽護套安裝線,填補了國內空白。1989年,縣機床廠成功研製IHY32新係列液壓滑台,取代老HY係列液壓滑台,試製後 投入批量生產。同年。縣化工機械廠自行設計製造成功端麵銑專用機械,解決了導電板端麵加工問題,減輕了鏜床工作量。縣五金廠金墨研製獲得成功,部分設備的 設計達國內先進水平;89A雙舌門鎖的研製,填補了省內空白。1990年,縣機床廠試製成功液壓油缸全麵性能測試設備——油缸式試測台,填補了該項目的省 內空白,與廣州機床廠研究所聯合開發替代進口產品YBXV5變量葉片泵,為國內第一床。1991年,縣水泥廠研製成功425#普通矽酸鹽水泥,增補了省內 空白。縣機床廠成功研製V116—62無基礎壓縮機油泵,取代英國進口產品。1994年,縣鉛筆廠研製“B”出口特種筆,通過改進原有鉛芯的配方和生產工 藝,達到出口質量標準,實現鉛筆出口零的突破。1998年,市化工機械廠研究鍛造導電板技術取得成功,改鑄造為鍛造,產品使用壽命提高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