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多彩的民間服飾藝術(1 / 2)

縱觀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民間服飾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中國民間服飾藝術是一個非常廣博的體係,它來自民間豐富多彩的生活,又為老百姓的生活服務。民間服飾藝術的廣泛性、多創性、鄉土性、普遍性、民俗性等特色,是民間服飾藝術生命力極為旺盛的要素。

中國的民間服飾藝術紮根於各民族人民生活之中,不但為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和熱愛,更重要的是民間服飾的創造者,就是勞動人民自己。中國廣大的國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城市到農村,生活方式、地理氣候、語言習慣都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民間服飾藝術的創造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從很古的祖先開始,就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地繁衍。據考察,在全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7000餘處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紡紗、撚線的原始工具,形式多樣,上麵所繪的花紋豐富多彩。從這些紡織工具可以看出,在我國的南北東西,都有大量的紡織品問世。如湖北天門石家河出土的“彩繪紡輪”、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刻花對鳥紋骨梭”、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紡輪、江蘇吳梅堰出土的刻花“幾何紋骨梭”等。這些紡織工具創造了大量的紡織品,真可謂是花樣百出。

紡織品的出現,使得服飾配飾逐漸得到充分的發展,如:“鞋飾”、“帽飾”、“衣飾”、“發飾”、“耳飾”、“頸飾”、“佩飾”、“臂飾”等。全國各地民間服飾的風格、藝術品位各有不同,但由於人們的遷徙、流動、戰爭等因素,使得服飾藝術廣泛地進行了交流。雖然地區的差異使得服飾藝術各有特色,但工藝流程、裝飾題材、裝飾材料都是大同小異的。如古代的發型,婦女蓄發不剪,隻是把頭發綰成“髻鬟”。為了使頭發不至於鬆散,所以用“發簪”連貫,這就是插簪。“簪”形式很多,用各種各樣的材料製造,如骨、石、竹、木、金屬、玉等。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要舉行“插簪禮”。現代的民間“發飾”多種多樣,講究的有金、銀、銅、骨、木、竹、塑料、有機玻璃等材料製成。我們所說的現代民間“發飾”與古代的插簪不一樣,隻是固定發型的一種裝飾品。舊時一些窮苦人家的女孩子,用一根紅頭繩也算是一種裝飾了。

頸飾在原始時代就已經成為人們的重要飾品,開始時隻是用一些如“狗牙”、“獸骨”之類的東西,串起來作為頸飾。以後又逐漸發展成用貝殼串起來作為頸飾,貝殼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曾一度被當成貨幣使用。自從有了金屬以後,金屬項鏈慢慢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是金、銀飾品為人們所喜愛。近、現代的頸飾品更是五光十色,珍珠、瑪瑙、各種寶石、鑽石等貴重項鏈成為富有的標誌。在民間這些貴重的飾品,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擁有的,但是民間卻創造了大量的既是裝飾性很強的、價錢又很便宜的頸飾品。如:利用棗核、小核桃、桃木等民間的土產,雕刻成各種花樣,然後串連起來作為頸飾。到了一些節日,根據一些風俗的需要,製造一些漂亮的頸飾。端午節為了祝福孩子幸福地成長,用彩色絲線纏繞成粽子、小扇子、梳子、小老虎、五毒等,給孩子戴在脖子上或掛在身上以示祝福。

“服裝佩飾”的種類更是繁多,凡是能在服裝上佩帶的東西,都被裝飾得豐富多彩。如:“雲肩”、“香袋”、“荷包”、“扇套”、“耳套”、“帕袋”、“鑰匙袋”等,在舊時,都是服飾配飾中不可缺少的。民間服飾在民間被廣泛地接受,各個民族互相交流,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有特色,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地流傳。

多創性是中華民族民間服飾的又一特色,即使是一個地區的服飾,也有各種各樣的趣味。如苗族的銀飾種類不下四十種;維吾爾族的“小花帽”也有很多花樣;安徽的民間服飾同樣是用藍印花布製作,但合肥與蕪湖的風格卻不一樣。服飾美是服飾發展中永恒的主題,民間服飾圍繞著“美”的願望進行創造,這是民間服飾統一的命題。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有服飾文化發展的特殊性。每一個參與創造美的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念和生活經曆。既然是民間服飾,從構思、搜集資料、設計、製作到實際的穿用,都是在家庭手工式的條件下完成的。舊時的女子在出嫁之前必須學習女工,多是由母親傳授技藝,不但能做各種服裝,還要學會納鞋底、繡花等技藝。雖然家庭服飾的誕生離不開社會的影響,但畢竟是一家一戶完成的藝術創造。因此民間服飾的創作方法是多樣性的,如“馬甲”是中國各民族都很喜歡的服飾,但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款式變化多端、製作工藝繁複不一、穿著方法不同、材料優劣不等、色彩變幻無窮等等。多創性還源於各個民族的多樣生活、多樣風俗習慣以及當地的經濟情況。當地的土特產品往往是服飾創作的基礎,苗族地區盛產銀子,銀飾特別發達;赫哲族地區盛產特種魚和毛皮,因此他們經常以魚皮和毛皮做服裝的裝飾。雲南的傣族,由於天氣炎熱,服裝的款式比較簡潔、秀麗;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區天氣寒冷,因此服裝以保暖為主。雖然民間服飾有各式各樣的創作方法,也表現了各地區、各民族特有的特征,但始終具有中華民族統一的服飾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