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服飾的穿著方法和穿著習慣,往往與民間風俗關係密切。56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特有的穿著習慣,這些習慣不單是怎樣穿衣服,而是從頭到腳的“包裝”,如發型、帽子、鞋、帶子等等,都是服飾穿戴最基本的需要。民間服飾是從實用和習慣出發的,所形成的穿戴習俗,是一個服飾群體的共識。僅發型就不知道有多少種,從古到今,發型是民間服飾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舊時蒙古族的“十二和尚頭”,土族的“幹糧頭”、“三叉頭”、“鳳凰頭”,舊時漢族的“大攥”、“綰纂纂”、“髻”、“蟠龍髻”等等不勝枚舉。這些發型必須與相應的服飾配套,如舊時滿族的“旗頭”是與旗袍相適應的。“旗頭”流行於東北地區,上層社會婦女在發髻上戴一個扇形冠,一般的用青緞或青紗製成,上麵繡圖案或是鑲上珠寶。平民婦女隻有在出嫁時才戴這種冠,等於是婚嫁禮服。還有一種發型叫做“剃光頭”,是拉祜族婦女發式。流行於今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等地。當地婦女都不留發,是已婚和未婚女子的區別,未婚女孩留發表示還是少女時期,還需要父母撫養。漢族在舊時有一種“高髻”的發型,又叫做“鳳髻”,俗稱“高頭”、“不走頭”、“高纂纂”等。這種發型是實心發,有的也用假發,把髻做成鳳形,或者在高髻上裝上金鳳當作裝飾。有錢的人可以在高髻上飾以各種各樣的金飾品,一般的平民婦女隻不過在頭上頂一條頭帕也就算裝飾了。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一度曾出現過這種“高髻”的發型。
帽子也是民間服飾穿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式各樣的帽子,表現了各式各樣的民俗和習慣。我們粗粗地了解一下就不下幾十種,如:哈薩克族的“三葉帽”、瑤族民間傳統的“三角帽”、古代的“大障日帽”、佘族民間傳統的“平帽”、東鄉族的“平頂軟帽”、回族的“號帽”(回回帽)、柯爾克孜族的民間傳統“卡爾巴克”、漢族的“瓜皮帽”和“拉虎帽”等等也是不勝枚舉。戴帽子在民間也有各式各樣的風俗習慣,例如漢族的“涼帽”是民間傳統的一種帽子,在全國大部地區都流行。這種涼帽是用麥秸編織而成,帽頂突起,呈現圓形,帽簷平伸,比較寬大。還有的在帽簷鑲上有顏色的布,垂下來作為裝飾。“草帽”也是由麥秸編織而成,是民間常用的一種遮陽、禦雨的帽子,原來隻是在農村流行,後來城市也流行這種帽子,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有人喜歡戴這種帽子。在民間最有特色的帽子是兒童戴的帽子,如“羅漢帽”等,這些帽子有避邪、吉祥的含義。如“羅漢帽”原是侗族民間傳統的帽子,後來其他地區也有這種帽子流行,帽簷有兩層銀飾,上層鑲有十八羅漢,下層鑲有十八朵梅花,這是借十八羅漢避邪的意思。各地風俗不同,鑲的銀飾還有很多變化,如月牙形銀飾、銀獅、銀鈴、葫蘆、仙桃等。
我們從民間服飾中的發型和帽子,就可以了解到民間服飾的很多風俗習慣,再仔細地研究所有的服飾品,就會更深地體會到民間服飾習俗的來龍去脈。我們先研究一下民間服飾中的“衣”,民間的“衣”有很多稱呼,也有很多種類,古代稱上服為“衣”,下服為“裳”。在民間的習慣是以民族、性別、地位和實際用途不同而有所區別。在古代貴族和平民的衣服要有區別,男女的衣服要有區別,所謂“幹尊坤卑之義也”,男女的區別是以男子尊貴,女子卑微為標準。南北方對衣服的稱呼也有所區別,按北方的習慣,“衣”稱為“褂”,如“大褂”、“小褂”、“馬褂”。南方在習慣上稱“衣”為“衫”,如“長衫”、“短衫”等,內衣也可以叫做衫,如汗衫、襯衫等。民間服飾中的衣,以女裝的裝飾比較有特色,各民族、各地區的風俗習慣形成了不同的裝飾風格和穿衣的習俗。各種各樣的穿衣習俗,雖然各有特色,但總的來說卻沒有脫離中華民族的大範圍。就拿長袍來說,中國很多民族都是以長袍為主要服裝,可是各民族又有各式各樣的穿法和裝飾方法,如蒙古族、藏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裕固族、漢族等。中式短裝也有各種各樣的穿法,如壯族、仫佬族、毛南族、瑤族、佘族、漢族等。有的民間服飾從古就形成了一定的穿戴習慣,直到今天仍然沿襲使用,古風不減。如佘族的“鳳凰裝”就是佘族婦女的傳統裝束。鳳凰裝流行於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等地,這種裝束從頭飾到衣服式樣都模擬鳳凰鳥的樣子。又如“太陽花衣”,是基諾族傳統服飾,流行於雲南部分地區。這是一種成年男子的服飾,對襟,無領,在胸部、袖子上鑲黑白青的條狀花紋,在背上繡有彩色的太陽花圖案,這也是從一些民間傳說中演變而來的一種款式。有傳說是:諸葛亮南征至基諾山的時候,留下了“八褂圖”,後來照著樣子繡在衣服上,所以又叫做“八褂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