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土地兼並的現象越來越激烈,大地主的莊園越來越多。很多莊園主常常兼營商業。他們把田莊裏多餘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出賣,賺很多很多錢,然後再拿賺來的錢放高利貸,剝削農民。有些大地主的田莊裏不但出賣農產品,連池塘裏出產的魚蝦和菱藕,丘陵地和山地上出產的木材和油漆,也拿到市場上去賣。有個大地主家裏想做家具,他就叫在田莊裏幹活的農民種梓樹和漆樹。當時人們笑話他說:想做家具現種樹,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得成?可是過了一些年,他田莊裏的梓樹和漆樹果然都長大了,不但他自己家裏做了許多的家具,而且連那些笑話過他的人,也要到他的田莊裏去買木材和油漆了。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寔〔shí〕的人,寫了一本叫做《四民月令》的書,書中詳細地介紹了東漢大地主莊園的情況。
崔寔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他出生在一個世代讀書做官的書香門第,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擅長寫政論文。崔寔對農業生產很有研究,也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桓帝劉誌在位的時候,崔寔被任命為五原(今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旗西部)太守。他到任的時候正好是冬天,看到五原街上行人很少,就到老百姓家裏去了解情況。他看到許多老百姓穿得很單薄,抖抖索索的顯得很可憐。有的老百姓正蜷縮在細草堆裏禦寒,看到崔寔到來,趕快從草堆裏鑽出來迎接,渾身上下還掛著不少的細草。崔寔看了覺得很奇怪,開始他隻以為老百姓家裏窮,買不起衣服,後來日子長了,才知道原來當地老百姓不懂得種麻,也古代畫扇不懂得織布,所以沒有衣服穿,隻好鑽草堆。崔寔進一步調查以後,知道五原的土地很肥沃,適宜於種麻,於是他就教老百姓學種麻,還教他們績麻、織布。這樣,五原的老百姓就有衣服穿了,冬天不用鑽細草堆了。
漢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崔寔被調任為遼東太守。他在赴任途中,因母親去世,回家辦理喪事,在家閑居了三年。在這三年當中,崔寔了解了許多大地主田莊裏的情況,他看到豪強地主的田莊擁有寬廣的田地,強迫成千的農民替他們幹活,而貧窮的農民則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衣無食,十分可憐。崔寔對這種貧富懸殊的情況很不滿意,他特地寫了一篇《政論》來評論這種情況,希望引起人們的注意。《四民月令》也是他在這時候寫成的一部關於農業生產方麵的書。
《四民月令》這個書名中的“四民”,是指士、農、工、商四種人,“月令”是指逐月安排所應做的事情。當時農業生產是根本,手工業和商業都決定於農業生產,至於士,也就是讀書人,當然更離不了農業生產供給衣食,所以雖說是“四民”,其實主要還是講田莊裏的農業生產情況。
《四民月令》原書已經散失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隻是殘存的三千二百多個字。從這三千二百多個字和剛才提到的那篇《政論》,再參考一些其他的書籍,我們可以知道東漢大地主田莊的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田莊裏不僅有大片種糧食的田地,並且還有菜園、果園、養魚池、種林木的丘陵和山地。田莊裏種有大片的桑樹林供養蠶用,桑樹林旁邊有養蠶室、繅絲房和染織房。因為田莊裏土地遼闊,所以飼養了許多牛馬供耕田和運輸用,還養了許多豬、羊、雞、狗等家畜家禽,供吃食用。當時吃狗肉的風氣很盛行,養狗不是為了看門,主要是為了吃肉。田莊裏有釀造作坊,有人專管做鼬釀酒,作醋作醬,醃製成菜,並且用小麥、高梁等製作飴糖。田莊裏有專門給田莊主人縫製四季衣服和做鞋做襪的裁縫;有給田莊主人做飯做菜做點心的廚師;還有專管修造房屋、車轎、家具和農具的泥水匠、木匠和鐵匠;還有醫藥房負責采藥、製藥和治病,總之,凡是生產和生活上用得著的東西,田莊裏幾乎都自己生產,不用到外麵去購買。一座田莊構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