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董賢自知不免,忽心想出一個主意,急與他的妻子說道:“我的失身於帝,甚至不惜爾軀,原望長事主上,得享殊榮;豈知帝不永年,王莽又是我們對頭,與其為他所害,不如自盡。”其妻聽了,便嗚咽答道:“妾在宮中,除了主上一人憐愛外,背後受人羞辱,真是罄竹難書,得不償失,早已灰心,因君並無一言,妾故忍辱為之。今既如此,我們夫婦同死便了。不過主上曾在萬年陵旁,為君築有一墓,想來也不能夠葬身於此窟的了!”董賢聽罷,長歎一聲,搖頭無語。於是夫妻二人,抱頭對哭一場,雙雙自經畢命。他的家令,也知朝中有了王莽,嚇得不敢報喪。隨便將董賢夫婦的屍體草草棺殮,夤夜埋葬僻地。不料仍為王莽所知,疑心董賢詐死,吩咐有司奏請驗屍,自行批準。
驗過之後,雖非假死,猶將董賢屍體,拖出棺外,剝去殮飾,用草包裹,暴屍三日,始埋獄中。並劾董恭縱容長子不法,次子淫佚無能,一並奪職,徙往合浦;家產全行充公,約計總數,竟達四千三萬萬緡,可謂駭人聽聞。董賢平時,曾經厚待屬吏朱詡。朱詡因感其恩,特至獄中,為董賢更衣換棺,改葬他處。辦妥之後,上書自劾。王莽心裏不悅,另尋別事,把朱詡辦了死罪。那時孔光,因為巴結傅氏,已任大司徒之職。現見王莽得勢,又來獻媚,邀同百官,公推王莽為大司馬。廷臣唯唯諾諾,無人反對。隻有前將軍何武、後將軍公孫祿,說道:不應委政外戚,自相推薦雲雲。又因沒人理他,等於白說。太皇太後平時受了皇太太後傅氏肮髒之氣,無法奈何,此次決拜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藉為自己出氣地步。
王莽因得手握大權,不似當年的謙恭下士,漸漸的拿出手段來了。太皇太後遂與王莽商量,應立何人為嗣?王莽聽了,慌忙免冠伏地,口稱:“臣有死罪,不敢奏聞!”太皇太後命他起來道:“汝有何罪,皆可赦免不究,盡管直奏!”王莽起來侍立道:“從前馮昭儀被傅氏太後使人逼死,她的孫子箕子,當時遭害,乃是假的,實由臣設法掉換,至今藏於遠地。”太皇太後聽了,失驚道:“當時誰不知道箕子已死,汝何以做得這般神秘的呢?”王莽道:“那時傅太後耳目眾多,稍一不慎,臣即有殺身之禍。”太皇太後聽了,又大喜道:“如此說來,汝無罪而有功了。汝即提及此事,莫非擬以箕子入統不成。”王莽道:“照臣算來,現在宗室之中,惟有箕子為宜。”太皇太後頷首道:“既然如此,汝即命人迎入可也。”
王莽即遣車騎將軍王舜,持節往迎。王舜係王音之子,為王莽的從弟,王莽有意使他迎立有功。便好封賞。王舜奉命去後,尚未回來,朝中無人主持,一切政令,全由王莽獨斷獨行。王莽首將皇太後趙氏,貶為孝成皇後;皇後傅氏,逼令徙居桂宮。趙太後的罪狀是唆使女弟趙合德,專寵橫行,殘滅繼嗣;傅後的罪狀,是縱令乃父傅晏,驕姿不道,害及國家。二後罪案宣布以後,朝臣並沒一人敢出反對。王莽索性再貶皇太太後傅氏,為定陶共王母;已逝丁太後為丁姬。所有傅、丁二氏子弟,一律免官歸裏,並把傅晏全家,同徙合浦。
當時廷臣,個個私議,以為傅喜這人,同是傅氏子弟,現既將他個人擱置未辦,或者必有重譴,也未可知。與傅喜知己的,且替他擾憂不已。哪裏曉得王莽,故作驚人之舉,以博美譽。這末甚麼驚人之舉呢?原來王莽等得譴責傅氏子弟完畢以後,特將傅喜召入都中,位居特進,使奉朝請。傅喜不知王莽沽名釣譽,還當他是忠臣,便也受命不辭。又過幾時,王莽聽得太皇太後,偶然提及定陶共王母的劣跡,重複再廢定陶共王母、孝成皇後為庶人。二後一聞此信,又知大勢已去,同時憤而自殺。自作自受,倒也不必憐她。王莽又見孔光,是三朝元老,為太皇太後所敬,不得不陽示尊榮,特薦孔光女婿甄邯為侍中,並兼奉車都尉。朝中百僚凡與王莽不合的,王莽即羅織成罪,使甄邯賚著草案,往示孔光,孔光不敢不如旨舉劾。王莽便去奏知太皇太後,說是廷臣公意,他不敢有私,要請太皇太後作主。太皇太後真的認作廷臣公意,因此沒有一件事情,不奉批準。何武公、孫祿二人,遂坐互相標榜之罪,一齊免官。董宏之子董武,本嗣高昌侯,坐父諂佞,褫奪侯爵。關內侯張由、太仆史立等,罪坐中山馮太後冤案,一律處死。紅陽侯王立,為王莽諸父,成帝遣令就國,哀帝時已召還京師。王莽不免畏忌,又令孔光劾他前愆,仍使就國。太皇太後隻有這個親弟,這道本章,有些不願準奏。複經王莽從旁攛掇,說是不應專顧私親,太皇太後人本老實,隻得含淚遣令王立回國。王莽遂引用王舜、王邑為心腹,甌邯、甄豐主彈劾,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等得布置周密,中山王箕子可巧到來,乃由王莽召集百僚,奉著太皇太後詔命擁之登基,改名為,是為平帝。當時年僅九歲,自然不能親政,仍是太皇太後臨朝,王莽居了首輔。至是始奉葬哀帝於義陵,兼諡為孝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