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鍋巴(1 / 2)

小還丹雖然也是黃品丹藥,但與辟穀丹不同,對於幾種原料以及丹火爐溫之間的五行關係更加依賴。

連續失敗了十多次,時小明仍然沒有找到用鐵鍋煉製的要點。

望著鍋內那黑漆漆的殘渣,時小明有些呲牙花子了。

按理說,小還丹所用藥草均茜草,蒲黃等凡物,對於丹爐的依賴並不是很高。但無論時小明如何調整丹火的溫度,這小還丹就是成不了形,總在煉製到中後期時化為一灘鍋巴。

此時,時小明停止了嚐試,仔仔細細的研究起回天上人送給自己的丹道入門來。

煉丹之道,總共需做足四門功課,分別為:識藥,控火,辨方和觀爐。

識藥,指的是對煉丹原料的識別。在這丹道入門中特指草藥靈花。若想丹道入門,必須要熟記近千種藥草的特性及模樣。有些藥草樣子相似,但藥性卻完全相反,比如三葉狼草五行屬木,葉片成柳刀狀,表麵有一層油脂覆蓋,春季青而冬季綠,有促進創口再生的作用。而與三葉狼草十分相近的三葉蘭,葉片也成柳葉狀,但卻略細,且表麵幹燥,四季都為綠色。這三葉蘭五行屬水,不但沒有療傷之用,反而是一種劇毒草藥。這些細微的差別必須要牢牢記在心中才有資格成為一名藥師,否則用對了方子卻下錯了藥,豈不讓人貽笑大方?

時小明本就聰慧,加之仙道煉氣,心力已遠超同輩修士,這丹道入門上的千種草藥早已爛熟於心。

置於第二門功課控火,也不在時小明話下。他本就靈河充沛,對靈氣的掌控也遠比同階修士精確百倍,即使築基道人在這靈氣的掌控上跟時小明比起來也不一定能勝出。是以以靈氣掌控丹火力道,時小明早已登堂入室。

而辨方,按照丹道入門的解釋,靠的就純粹是記憶力了。數十種丹藥,每種都有不少獨特的下藥順序和控火手法。雖然最終成品大同小異,但不同的下藥順序和控火手法也會造成細微的差別。在成丹效率上也是有優有劣。

同樣的丹藥,有的手法一次性能成丹十粒,速度極快,但卻會浪費大量的原料且品階不高。有的手法一次性隻能成丹一粒,但卻品階優秀。對應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手法,也是藥師必須掌握的一門功課。

不過對於這辨方,卻完全難不倒時小明了。他根本用不著死記硬背,隻要知道每種丹藥成丹的大概原理,用他那五行奇門稍微推一推就能算出無數種成丹的手法。這一點,即使某些成名已久的丹道大能也是望塵莫及!

而最後的觀爐,這個就不是時小明現在所能考慮的了。手裏就一個鐵鍋,還有毛的可觀!

當然,觀爐和選爐在丹道入門一書中也隻是一筆帶過。皆因隻有高品階的丹藥才對丹爐有嚴格要求。這入門的小冊子根本涉及不到。不過也正是因為書中介紹的不詳細,讓時小明忽略了丹爐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爐壓。

要知道,哪怕是最初級的黃品丹藥,在最終成丹時都是要靠爐壓將藥力壓縮,最終化為丹藥。因此,哪怕最初級的青銅丹爐,密封性都十分出色,這一點,又豈是鐵鍋加個木頭蓋子所能比擬?

並不是說丹道入門故意不介紹這點,而是這對於所有丹師哪怕藥童來說都是常識,根本用不著說。不過對於根本沒人指導的時小明來說,這世人皆知的常識可就讓他掉坑裏了。

愁眉苦臉的看著那一鍋黑漆漆的鍋巴,以及快被自己翻爛了的丹道入門,時小明一籌莫展。

“唉,糊是糊了點,味道還不錯。”揭起一片鍋巴,時小明放在鼻子上聞了聞。似乎下定了決心,輕輕的咬下一口。

哢吧哢吧的咀嚼了兩口,時小明把鍋巴咽下了肚。完全不同於服用小還丹那入口即化的感覺,這鍋巴進到肚裏竟然讓時小明感到胃裏一陣抽抽。按理說時小明那體格早已是鋼腸鐵胃,這鍋巴竟然能讓他腹中一疼,可見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