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7年,梁領軍曹仲宗、東宮直閣陳慶之率軍進攻魏之渦陽,梁武帝不放心,又遣尋陽太守韋放率部協助曹、陳二將攻城。北魏為救渦陽,亦先後派散騎常侍費穆、征南將軍元昭率大軍援救渦陽,梁與北魏的渦陽會戰遂拉開了帷幕。
韋放之軍尚未與曹仲宗、陳慶之會合,費穆的援軍已經抵達。此時,韋放部下儀有二百多人,眾寡懸殊。韋放於大敵當前,果敢地指揮士兵與遠道而來的費穆部展開激戰。由於在當時的情況下,韋放區區二百餘人,若望風而逃,勢必為北魏大軍追及,斬殺殆盡。唯有拚死一戰,或可掌握主動,死中求生。
激戰一展開,韋放的甲胄便中了三箭,韋放從容下馬,脫下甲胄,厲聲對麵露怯意的梁兵喝道:“今日唯有死耳!”乃坐於胡床之上從容指揮士兵衝殺,梁軍盡管人少,無不以一當百,殊死以戰。北魏軍尚未趕到渦陽城下,突然遭到梁軍的攻擊,倉猝應戰,節節敗退。韋放竟率二百勇士擊退了北魏的援軍,趕到渦陽城下與曹仲宗、陳慶之的大軍會合。
渦陽地處南、北朝邊境,雙方常常爭戰於此,是兵家必爭之地。梁軍攻城未克,北魏征南將軍元昭已率五萬大軍來援,其前鋒距渦陽僅有四十裏。陳慶之欲率軍迎擊,韋放覺得魏軍前鋒必是精銳,不如避其鋒芒,待元昭的大軍來到城下後,再臨機製變,消滅敵人。陳慶之力主主動出擊他說:“魏兵遠來皆已疲倦,須挫其銳氣,必無不敗之理!”乃率所部二百鐵騎迅速出擊,直衝北魏援軍的前鋒部隊。果如陳慶之所言,魏軍遠道而來,皆已疲憊不堪,突遭梁軍晴天霹靂般的襲擊,瞬間不戰自潰。
陳慶之襲擊成功後,乃還軍與曹仲宗的大軍並進,背渦陽城嚴陣以待。
元昭的援軍經陳慶之的奇兵襲擊後,軍心大沮。待元昭整頓隊伍,來到渦陽城下時,梁軍早已作好了決戰準備。元昭鑒於出師不利,也不敢貿然發動進攻,遂在渦陽城外與梁軍對峙。
自春至冬,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梁軍前有元昭的援軍,後有渦陽王緯的守軍,腹背受敵。加上與元昭之軍一年來交戰數十次,士卒皆已疲弊,曹仲宗萌生退兵之念。
北魏軍見難以將梁軍擊敗,便計劃與梁軍展開持久戰,乃在梁軍背後築了十三個小城,欲以控製梁軍。曹仲宗聞訊,召眾將商議退兵事宜。
陳慶之堅決反對退兵,他說:“共來至此,涉曆一歲,糜費極多。今諸君皆無鬥心,唯謀退縮,豈是欲立助名,直聚為抄暴耳!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當依敕行之!”意思是,我們共同來進攻渦陽,已經曆時一年,耗費糧餉極多。現今諸位皆無與敵決戰之心,隻想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簡直是聚在一起搶掠的強盜!我聽說將士兵置之死地,乃可求生;等敵人大至,然後與之決戰。諸位果真要班師,我有皇帝的密令,誰若違犯,當依敕令而行!
在雙方相峙近一年的時候,誰若先撤兵,無疑是予敵以大舉掩殺之機。在危機關頭,陳慶之挺身而出,不惜矯詔製止眾將的撤軍意圖。曹仲宗為其膽識所懾服,遂罷撤兵之念。
但就這麼與魏軍相峙,將士疲憊,算不上良策。隻有設奇計破之,才能打破僵局,贏得會戰的最後勝利。
因為長期對峙,雙方士兵皆已懈怠疲憊,正是運用奇兵進行夜襲的好時機。陳慶之乃率奇兵乘夜襲擊北魏軍所築的小城,一夜之間,便攻破了四座。渦陽守將王緯終於也支持不住,舉城投降梁軍。
韋放從王緯的降卒中選出三十餘人,讓他們將渦陽已失守的消息報告給所餘九個小城中的魏軍。魏軍剛遭到陳慶之的夜襲失陷了四城,正惶恐不安,又聞渦陽失陷,更是驚慌失措。抓住這一有利戰機,陳慶之乃將渦陽及四小城的北魏降卒列在陣前,梁朝大軍隨後,鼓噪而前,向北魏的另外九個小城進發。
北魏的降卒受梁兵脅迫,朝北魏的營壘奔逃,梁兵在後追殺,守衛九個小城的魏兵早已喪失鬥誌,也紛紛隨潰逃而來的降卒奔逃,被隨後追來的梁軍大肆殺伐,俘、斬略盡,渦陽城北的渦水竟被北魏士兵的屍體堵塞,河水幾至不流。
渦陽之戰,曆時將近一年,終以梁軍大獲全勝而告終。渦陽百姓三萬餘口盡為梁朝所獲。
此役中,韋放、陳慶之先後三次率奇兵襲擊魏軍,先挫其銳氣,再乘其懈怠而大破之,其膽其識,實堪嘉賞。猶其是陳慶之製止曹仲宗退兵、並夜襲北魏四城,是渦陽之戰獲勝的關鍵所在,厥功甚偉,難怪戰後,梁武帝蕭衍特地降手詔賜予陳慶之,以褒獎他在渦陽之戰中所立的功勳。
(《梁書·陳慶之傳》、《南史·韋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