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忠厚至孝勤勉政事——蕭衍(1)(1 / 3)

梁高祖武皇帝名蕭衍,字叔達,小名練兒,南蘭陵郡中都裏人,是漢朝相國蕭何的後代。出生時與眾不同,膝蓋骨有兩塊並列的骨頭,頭頂高隆。右手心有“武”字一樣的紋理。長大後,博學多才,好謀劃策略,能文能武,當時的名流賢達都很推崇讚揚他。

起初任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遷任衛將軍王儉的東閣祭酒。王儉一見到蕭衍便很器重他,並感到驚異,對廬江何憲說:“這蕭家公子三十歲以內會當侍中,三十歲以後就沒法形容其顯貴。”竟陵王蕭子良開設西邸,招徠文人學士,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都遊學於此,時稱八友。王融英俊爽朗,見識鑒識能力超人,特別敬重高祖,另眼相看。每每對自己親近的人說:“主管統治天下,必定就是這個人。”後又任隨王鎮西谘議參軍,不久因父親去世而離任。

隆昌初年,明帝輔佐朝政,起用高祖為寧朔將軍,鎮守壽春。服喪期滿後,被任命為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參與蕭諶等評品和策封有功之人,封為建陽縣男,食邑三百戶。

建武二年(495),北魏派大將劉昶、王肅率兵侵襲司州,朝廷任命高祖為冠軍將軍、軍主,隸屬江州刺史王廣擔任後援。部隊距離義陽城百餘裏地,不少人認為北魏軍氣勢正盛,猶豫不決都不敢前進。高祖請求擔任先鋒,王廣把手下精兵分調給高祖。那天夜裏便向前進軍。離魏軍駐地隻有幾裏地,徑直登上賢首山。魏軍搞不清來兵實力,不敢逼近。黎明時,城內官兵看見援軍已到,便出兵攻擊北魏軍營壘,高祖率領部下從外部向內進攻。北魏軍內外受到攻擊,便突破重圍敗逃。撤軍後,任命高祖為右軍晉安王的司馬、陵郡太守。回宮後任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不久,出京鎮守石頭城。

四年(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親自率大軍進攻雍州,齊明帝命令高祖增援。十月,到襄陽,下詔又派遣左民尚書崔慧景總領各路軍隊,高祖及雍州剌史曹虎等都受他調度管轄。第二年(公元498年)三月,崔慧景和高祖進軍至鄧城,魏文帝率十萬餘騎兵突然追至鄧城。崔慧景驚恐,打算引兵退卻,高祖堅決地阻止他,他不聽從並狼狽脫逃。魏國騎兵乘機發動進攻,於是齊軍大敗。高祖獨自領軍抗戰,殺死北魏軍數百人,魏國騎兵稍向後退,因而才得以結成陣勢斷後,到晚上才下船撤退。崔慧景所率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隻有高祖保全軍隊勝利而歸。不久高祖兼管雍州府事務。

七月,又授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隨郡等地的軍事,輔國將軍,任雍州刺史。當月,齊明帝駕崩,東昏侯即帝位。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尚書右仆射江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輪番執政,每日一道詔令。高祖聽說後,便對其從舅張弘策說:“政出多門,國家秩序便亂了。《詩經》說‘一國有三個首腦,我跟從哪個好呢?’何況現在有六個首腦,這怎麼能行呢!一旦形成猜疑發生間隙,便相互誅殺,現在躲避禍亂隻有您這個地方。時常以仁義行事,便可輕易成為西伯侯。但幾個弟弟都在京城,恐怕遭受世亂之禍,必須和益州圖謀這件事。”

當時高祖的大哥蕭懿辭去益州的任職回來,仍然任郢州刺史,便讓張弘策前往郢州,向蕭懿陳說計策:“過去晉惠王昏朽、諸王爭權,於是內亂多次發生,外敵也三番五次侵犯。今日六位權貴爭權,人人都掌握著國家大政。挾持皇帝發布詔令,都想一人壟斷權柄。彼此怒目終成仇恨,肯定要相互殘殺。而且新斷位的皇帝在東宮時本來沒有什麼好聲望,對左右凶狠無比,目如黃蜂,視害人如樂事。登上帝位後,怎會情願虛坐皇帝的位子,把大政交給朝臣。積隙猜疑異心後,必定大加殺戮。始安王遙光想做曆史上的又一個趙倫。形跡已顯現出來,跛腳人想上天,相信沒有這個道理。況且他性情猜疑心胸狹小,隻不過是乘亂興風作浪罷了。能夠當大任的隻有江祏、劉暄二人而已、江祐膽小沒有決斷。劉暄柔弱而沒有才幹,斷送國家指日可待。蕭坦之猜忌成性、一開口便傷人,徐孝嗣不是柱石之才,讓人牽著鼻子轉,如果嫌隙加大,猜疑禍起,內外就會土崩瓦解。今得以鎮守外藩,有幸圖謀生計,聰明的人見機行事,不坐等末日。趁現在朝廷沒生猜疑防備之心,最好召集各位兄弟聚集一起。等到有了猜疑防備後,想跑也沒有退路。郢州控帶荊、湘,西應漢、沔;雍州兵馬,一呼數萬。雄視其間,等待天下變動。世界太平則效忠本朝,天下大亂剪滅暴君,可以隨時進退,這是萬全之策。如不早作打算,後悔也來不及了。”蕭懿聽了後臉色大變,心裏不以為然。張弘策回來後,高祖便接弟弟蕭偉和蕭憺,這年到襄陽。於是暗中製造武器工具,砍伐竹木,沉入檀溪,秘密地建造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