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1)(1 / 3)

“學得文武技,貨賣帝王家。”在封建時代,臣下選擇“主子”的標準隻有一條,即選擇那些能夠給予自己更多、更大權力的人。因而朝秦暮楚,也就成了“正常”現象,為世人默認。凡是有才有識之人,選對了“主子”,可以大顯身手,立功當世,名揚四海;錯投了娘家,隻好自認命苦,埋屍黃沙。

1.不識時務,何以複相?

宋相趙普雖為朝廷竭心盡力,深受太祖恩寵。但因有斂財受賄、強買宅第、私運木材,以及違反朝廷宰輔大臣之間不準通婚的禁令,太祖聽說後,對趙普極為不滿。尤其是趙普屬下一小吏冒稱趙普經商,轉賣於京師,從中牟取暴利。有三司使趙砒奏明聖上,太祖大怒,欲驅趙普出朝廷。其後翰林學士盧多遜,又趁機揭發趙普的短處,以及中書省諸多不法行為。遂於開寶元年(公元973年)罷去趙普宰相之職,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駕崩,其弟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改元為太平興國。任盧多遜為相。

同年,趙普自河陽調回京師,任太子太保。曾多次遭到宰相盧多遜的讒言詆毀,不被朝廷重用的趙普工於心計,明察善斷,很會利用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矛盾,來為自己進身創造有利條件,以求東山再起。

皇室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主要體現在君位的傳承問題上。太祖駕崩,太宗即位時,世間便有“燭影斧聲”之傳聞。太宗即位之後,關於自己百年之後君位再傳問題,頗費心思。雖有母後遺旨,已成定命,但他卻自己另有打算。於是便極力排斥、打擊,甚至殘害其弟廷美、其侄德昭(太祖子)。

知其內情者隻有趙普一人。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太宗之母昭憲杜太後臨終前,召趙普入內宮承受遺命,當時隻有太後、太祖和趙普三人。太後問太祖:“你知道你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嗎?”太祖哭著不能回答。太後又問,太祖說:“皆因祖宗、太後積德之餘慶。”太後說:“不對,真正的原因是周世宗讓幼兒主天下。如果周氏當時有成習之君,天下怎麼能為你所有呢?你百歲之後,當傳位於你弟光義,光義傳位於弟廷美,廷美傳位於侄德昭(太祖子)。四海之廣,萬民之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太祖頓首泣說:“敢不如教。”太後又看看趙普說:“你同記我言,不可有違。”趙普在榻前照太後原話書錄下來,並在末尾署“臣普書”三字,藏於金匱之中,命謹密宮人保存。

趙普作為一個諳知政權變故的政治家,深知杜太後關於以後幾代君主的安排,完全是從趙宋王朝的安危著想,防止後周幼主即位,異姓興王那樣的事件發生。認為太後的這些人事安排,不無道理。但是,杜太後這個遺旨,直接關係到皇室諸人的權力和命運。而自己又是太後遺命的惟一見證人,如果處理得好,會對自己有利;反之,輕則丟官,重則喪命,因此,他對太後的遺旨,采取根據形勢,靈活處理的態度。

現在,趙普見太宗有違母訓之意,打算自己百年之後,傳子不傳弟。趙普便暗自打起了小算盤。廷美雖然對皇位也很關注,但勢力不強。而且有舊屬臣僚以廷美驕恣無道、有不軌之處等罪名,誣告彈劾廷美。不過太宗要實現皇位傳子的目的,也須費一番周折,需要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鼎力相助。

想到這些,趙普認為自己再相之機已到。便向太宗進言,說當年太後遺旨,為他親手所寫,並複述太後遺旨原文。當太宗問及時,趙普當即表示:“臣願備位樞機,以察奸變。”並借機述說自己多年受宰相盧多遜壓製之苦。太宗見趙普言詞懇切,又係前朝老臣,與己交厚,可以協助自己皇位傳子的政治目的,便於太平興國六年(981)複趙普司徒兼侍中,封梁國公,重登首輔之位。

點評:

趙普明察善斷、工於心計,善於分析環境,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雖然使用的手段並不是光明磊落的,卻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間。

2.小人多識時務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本領,那就是別人無法企及的“媚上之才,諛主之能”。並且這種人一段遇上那些喜好“阿諛奉承”的主子,他就能如魚得水,陳崇就是那種典型的“識時務”的小人。

陳崇乃南陽人士,《漢書·王莽傳》將其列為王莽的心腹親信之一,又說他是“以才能幸於莽”。綜其行事,可知陳崇的所謂“才能”,主要是媚上之才,諛主之能。

元始二年,王莽之女被漢平帝聘為皇後。這本是王莽為鞏固自己地位而精心策劃的一個陰謀,但那些追逐名利的無恥之徒卻把它看作是一次攀龍附鳳的好機會,紛紛爭相上書為王莽歌功頌德。陳崇本人寫不出如意的奏章,但卻想出了一條請人代筆的“妙計”。他把號稱是“博通士”的友人張竦找來,讓他炮製出一篇長達2500字的“稱莽功德”的奏章,然後署上自己的名字呈遞給平帝。這篇出自名家之手的奏章,果然是不同凡響。它廣征博引,用盡一切美麗辭藻來吹捧王莽的功德,說他“折節行仁,克己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清淨樂道,溫良下士,惠於舊故,篤於師友”,簡直成了封建道德所提倡的一切美德懿行的典型和化身。奏文還一一曆數王莽“建定社稷”的豐功偉績,慨歎自己能親臨其時是不虛此生。認為王莽堪稱是空前絕後的聖人,任何封賞都不足以當其功德於萬一,要求平帝效仿成王封周公的故事來對王莽加封行賞:“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諸子之封,皆如六子”。此文一出,他人的奏章頓顯失色,陳崇為此很是風光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