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帝王出巡,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項重要政治製度。

五千多年來,中國共有帝王六百餘位,他們最早出巡天下的是黃帝和顓頊帝祖孫二人。據《史記》記載,黃帝出巡“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顓頊帝出巡“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終於蟠木。”按今天地理概念其活動範圍:東到大海,南到五嶺以南,西到甘肅空桐山,北到河北省北部與遼寧省南部一帶。堯、舜二帝期間,他們在“以齊七政”中,就包括規範帝王出巡的這件國務政事。規定“五歲一巡狩”,時間安排二月東巡,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出巡中要“遍告以言,明試以功”,即諸侯普遍向天子報告治理國家的情況;天子公開地考察諸侯的政績。

孟子很早注意到帝王出巡這件事。《孟子》記載說夏朝帝王出巡能夠做到“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因此受到當時人民群眾的歡迎。故有夏諺:“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夏朝開創者禹帝在治水期間,“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就曾走遍天下。治水結束,在後來的正式出巡中,他仍然考慮著水利運輸等重大社會問題。到周朝帝王出巡時,他們卻使“饑者弗食,勞者弗息”,遭到人民群眾的反抗。周昭王南巡渡江時,漁民用特製的膠船運送他渡江。當船行至中流,膠液化致使船體破裂,將周昭王溺死在大江之中。周穆王駕車去西王母之邦,樂而忘歸。直到朝中動亂,政權將失,才由造父駕車“一日千裏”,“長驅歸周”。周襄王被晉文公召到河陽,本來是以臣召君,以臣逼君,他卻在周史中避忌寫成“天王狩於河陽”。

前256年,周朝滅亡,名不副實的帝王出巡製度隨之消亡。帝王出巡出現的空白,成為諸子百家的廣闊時空。孔子用15年的時間,遍訪中原諸侯。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孔子周遊列國。”孟子、荀子、墨子等人也效仿孔子,通過周遊列國,開闊眼界,增長學識,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思想主張,並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規模和範圍。

前220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第二年,他就出巡西北地區,揭開日後大規模出巡的序幕。前219年、前218年兩次東巡,前215年北巡,前210年南巡。西至長城起點,東至大海,北至包頭,南至衡山,足跡遍布今天甘肅、山東、內蒙古和湖南等十幾個省、區境內。秦始皇出巡,不是對古代禮儀的單純恢複,而是中國實現統一的標誌,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濫觴。他出巡所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他出巡活動所形成的數十處的文化遺址、文化景觀和地理地名,是當地人民群眾對他的物化紀念。至於有關他的一些民間傳說,應該說是千年曆史對他的神話記憶。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是有所作為的帝王都勤政出巡。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玄燁和乾隆帝弘曆等。其中漢武帝劉徹出巡最有氣勢。前110年,他為泰山封禪,效法古人“振兵澤旅”:先勒兵十萬北巡朔方,封禪後又到橋山祭祀黃帝,然後在橋山解散了軍隊。乾隆帝弘曆出巡次數最多。他先後出巡次數達100多次,其足跡遍布天下。但是,也有少數敗類帝王,他們在出巡中作出荒唐事。如隋煬帝楊廣巡辛江南,乘船千艘,船工八萬,所過州縣五百裏以內,都要獻食,極盡水陸珍奇。明武宗朱厚照為得到宣府樂工美人而出巡,途中不僅大肆勒索財物,還逼迫良家婦女相隨,霸占守臣妻妾。群臣上書勸諫,他卻將6人下獄,107人罰跪於午門五日。

古代帝王出巡,與五千年曆史同在。通過對帝王出巡史實的考察和研究,可能會幫助人們看到一個個更加完整、更加豐富多采的帝王形象,也可能幫助人們認清一段段更為真實、更為深邃嚴肅的曆史麵貌。《秦始皇出巡記》想就此作出實驗性的工作努力。麵對如此宏大含量的課題,難免掛一漏萬。由於筆者學識有限,又難免失之偏頗。望能夠讀到這本書的朋友,不吝補漏糾偏,以便我們繼續把記述帝王出巡的這件事更好的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