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運送秦始皇屍體的隊伍,從沙丘平台出發,經過井陘關,到達九原郡,然後沿著直道回到鹹陽。
井陘關,在今河北西部的井陘縣境內,為該縣西出之口。《元和郡縣誌》說:因其“四麵高,中央低,故名井陘。”《呂氏春秋》稱其為天下著名九寨之一。
九原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包頭市。是秦朝直道的最北端。從這裏到達鹹陽,要橫穿今陝西、甘肅兩省14縣。過子午嶺,抵達直道南端起點雲陽,即今陝西省的淳化縣。
運送秦始皇屍體的隊伍到達鹹陽後,發布治喪公告。胡亥即位,為秦二世。九月,將秦始皇安葬在酈山,“樹草木以象山”,即墓外栽上草木,像一座小山。
酈山,一做驪山,古名麗山,在今西安市臨潼縣區。東以渭河支流戲河為界,西至馬斜村,南起甘峪村,北達華清池、上長村、山孫村一線。東西長約5公裏,南北寬約3公裏,麵積60平方公裏。大部海拔1100米至1200米,最高點海拔1302米。因商周時為麗戎國而得名麗山。《長安誌》記載:“麗戎來居此山故以名。”一說因山形似驪馬,呈青色而得名。《水經注》記載:“麗山,始皇貪其美名而葬焉。”《太平禦覽》記載,傳說秦始皇曾經惹惱酈山神女,被神女吐了一臉的吐沫,成為外傷,又痛又醜陋。秦始皇無奈請求神女寬恕,神女就用溫泉的水給秦始皇洗去外傷。神女取水的溫泉,是位於酈山西北麓的“神女湯”。“神女為出溫泉,後人因洗浴”。644年,唐太宗在此建湯泉宮,後改名華清池。
秦始皇即位後,就開始修建陵墓,前後共修39年。《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秦始皇死時,陵墓還沒有竣工。秦二世後來繼續對陵墓作過修建。前208年,陳勝派遣周文率軍攻至臨潼,章邯發動修建陵墓的刑徒打敗周文。至此,修築秦始皇陵墓被擱置下來。
秦始皇陵,呈四棱錐體,頂部略平,從下到上有起伏的三層波浪。據考證,秦始皇陵原高120米,底邊周長2167米。經過二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如今高度已降到76米,底部也大大縮小。秦始皇陵用純黃土堆積而成,因陵區內土質多含砂石,故黃土是由10裏以外的地區運來。完全是一座人工土山。酈山附近沒有石料,修陵所需石料也是從200多裏的甘泉山運來的。《博物誌》記載:“此山無石,運取大石於渭南諸山。”並記錄當時的一首歌謠:
運石甘泉口,
渭水為不流。
千人唱,萬人歌,
今陵下餘石大如塸。
秦始皇陵,背山麵河,地處山口附近,容易受到山洪的威脅,為此,秦始皇陵設計有一條防洪堤。堤高約10米,長約1400米。防洪堤的修築,改變了大水溝北流的方向,使它向東繞了一圈再流入渭河。陵南的另一支水也被導向西北流。這樣,防洪堤起到分洪的作用,使陵園處於兩水分流的中間地帶,解決了陵園的水患問題。
秦始皇陵園,是按照秦都城鹹陽的布局設計的。秦始皇陵園平麵呈南北長方形。西部有長方形小城,城有內外兩層,恰似一個“回”字。內圍牆南北長約1300多米,寬約578米,周長近4公裏。外圍牆南北長約2100多米,寬974米,周長6公裏多。除內圍牆的北牆有兩個門以外,其餘每麵牆都隻有一個門。陵墓的夯土墓塚坐落在內圍牆中部偏南處,塚底平麵近方形,每邊長度350米左右,現存高度43米。在塚門東側發現地下門道三處。塚門北側也有通往地宮的甬道,在這裏曾發掘出兩輛銅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