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兄弟鬩①牆招致敗亡(1)(1 / 2)

俗話說:“物必先腐,而後蟲生。”這話很有道理。兩晉時期,由於朝廷腐敗,各族豪傑趁機崛起,建立了一些小國家,前後有十六國之多。如果這些小國的統治家族能夠團結的話,它的國運便會長久一些。但假如他們內部不和,爭權奪勢,互相拚殺,把力量白白消耗了,等到外敵一來,哪裏還有力量抵抗呢?就拿後秦來說吧,公元384年,姚萇(cháng)建國,做了十年皇帝。傳給他的兒子姚興,維持了二十二年。但等到姚興臨死,他的大兒子姚泓繼位的前後,那些王子們蜂擁而上,大家都來爭搶皇帝寶座,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把這個國家搞垮了。這個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公元402年,也就是後秦弘始四年,秦王姚興冊立他的大兒子姚泓為太子。史書說:“泓孝友寬和,善文學,善談詠,而懦弱多病。”就因為他“懦弱多病”,所以姚興在立他為太子之前,曾狐疑不決。不過考慮的結果,認為姚泓終究是長子,又沒有什麼過錯,終於還是把東宮太子的位置封給他。

姚興的兒子不少,除了姚泓之外,還有姚懿、姚弼、姚、姚宣、姚諶、姚、姚璞、姚質、姚逵、姚裕、姚國兒、姚耕兒等。其中三子姚弼長得雄俊英武,很得姚興的歡心。姚興前此的猶豫不決,也就是有意立姚弼為太子的緣故。

姚弼的封號是廣平公,任職雍州刺吏,鎮守安定。他覬覦大哥的太子地位,聽信心腹薑紀的話,拿出大量的金帛收買姚興左右的幸臣,讓這些人替自己說好話。於是姚興便於公元411年下詔征姚弼入朝,任命他為尚書令、侍中、大將軍,執掌朝政。

姚弼入朝以後,把他的黨羽都任命為重要官員,任尹衝為給事黃門侍郎,唐盛為治書侍禦史。黃門侍郎的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掌管機密文件;而侍禦史則是掌管刑法典章的督察官員,也就是皇帝的耳目。有這兩個人在姚興身邊,皇帝的一舉一動姚弼很快就知道了。姚弼還在姚興的左右中安插上自己的人,或是對另一些人進行收買。他這樣做的目的當然隻有一個,那就是尋找機會自己來做太子。

在大量任用自己人的同時,姚弼反過來便是排除異己。左將軍姚文宗和太子姚泓的關係很好,姚弼就想除掉他。公元414年,姚弼在父親麵前誣告姚文宗有怨言,姚興火了,將姚文宗賜死。嗣後凡是姚弼說的話,姚興無不聽信。這樣一來,大臣們誰都知道姚弼有篡立之心,但多數人隻圖自保,不敢出來多口。

不過也有不怕他的,那就是右仆射梁喜、侍中任謙和京兆尹尹昭。有一天,他們得到單獨跟皇帝在一起的機會,便對皇帝說:

“父子之間的關係本來不須別人多言,但君臣之義不薄於父子,因此臣等就不能沉默了。廣平公姚弼暗藏奪嫡的圖謀,而陛下又寵之太過,給他那麼大的威權,許多傾險無賴之徒聚在他身側。現在市巷道路有不少傳言,說陛下有廢立的打算。是不是真有此事呀?”

姚興驚訝地說:

“哪裏有這回事?”

“如果陛下真想廢立,臣等有死而已,不敢奉詔。若無此事,那麼陛下這樣寵愛廣平公,恰恰是害他。希望陛下能驅除他左右那些小人,減削他的威權。這樣做不但廣平公得以有泰山之安,宗廟社稷也將像磐石一樣堅固了。”

姚興聽了,默然不語。梁喜等隻好退出。

這夥人剛走,卻又有大司農竇溫、司徒左長史王弼上表,說了姚弼的許多好話,勸姚興改立姚弼為太子。姚興雖然不予理會,但也不曾責怪竇溫和王弼。

就在廢立之爭漸趨熾烈的時候,姚興病了。姚弼認為這是搞政變的機會,他偷偷召集平時豢養的甲士幾千人藏在府裏,隻等傳來皇帝晏駕的消息,立刻動手搶奪帝位。

姚興的弟弟東平公姚紹和右仆射梁喜等人為以防萬一,率領禁兵在宮內戍衛。這時姚興的兒子大多分封到各地任職,留在長安的還有幾個年齡小的兒子。其中第七子姚裕看形勢不對,派遣使者分別到各地,去見做藩鎮的哥哥,告訴他們姚弼有謀反的打算。於是姚懿在蒲阪、姚在洛陽、姚諶在雍州都整頓軍隊,準備開往長安討伐姚弼,眼看一場內戰即將發生了。

幸好姚興的病又痊愈了。他上朝和群臣相見。征虜將軍劉羌告訴他姚弼伏甲的事,京兆尹尹昭補充說:

“那幾日局勢緊張,一觸即發,幸虧陛下禦體康複,廣平公才未敢作亂。但他這種恃寵不恭、竟懷逆心的行為,自然應該付諸刑典。如陛下不忍心殺他,也應奪其威權,讓他散居藩國,以免有鬩牆之禍,也不負天性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