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朝初年,女皇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在長安城東隆慶坊有一戶人家,主人名叫王純。有一天,他家的井水忽然溢了出來,越冒越多,無法止住,後來竟漫溢成一個廣袤數十頃的大池塘,人們便給這池塘起個名字叫隆慶池。
在隆慶池的北麵,一列排著五座王府,那是相王李旦的五個兒子的府第。中宗時這五個兒子都已封王,他們是壽春王李成器、衡陽王李成義、臨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範、彭城王李隆業。因而人們就把這兒統稱為“五王府”。
有個看風水的術士告訴中宗皇帝說:“那兒鬱鬱有帝王氣。”中宗為了“厭之”,便在池的南邊結彩為樓,比池北的“五王府”高出許多。皇帝還親自到隆慶池,在池中泛舟;又在彩樓上大宴群臣。認為這樣一來,就把那兒的“帝王氣”給“厭”下去了。
似乎這“厭之”的法子並不靈,因為後來“五王”中的李隆基到底當了皇帝,因而就把隆慶池又稱為龍池。
這當然是迷信,是所謂的“帝王之興,必有祥瑞”的附會。據《長安誌》記載:“龍池在躍龍門南,本是平地,自垂拱(武則天年號)初載後,因雨水流潦(lǎo)為小流;後又引龍首渠水分溉之,日以滋廣。”說明彙成這池水的是龍首渠的渠水,而龍首渠水則引至滻河,根本就不是從一口井裏冒出來的,更與龍無關。
然而李隆基終於做了太子。他搬到東宮去住了,就把他的王府送給了他的堂兄李守禮,所以這兒仍然是“五王府”。李守禮是李隆基的伯父、已故太子李賢的兒子。李賢得罪了母親武則天,被流放到巴州監禁,最後被殺害。李賢的三個兒子則被祖母幽禁於宮中。後來李光順、李守義遭祖母鞭殺,李守禮也備受折磨,武則天動不動就要把他打一頓,“歲賜敕杖者數四”。武則天為什麼這麼討厭他?誰也鬧不清楚。
睿宗當時是名義上的皇帝,大兒子李成器還一度被立為太子。李隆基弟兄們對他們這個堂兄李守禮非常同情,常常送些衣物和食品給他,並給以安慰鼓勵。就因為他們之間有這種關係,所以李隆基才把府第送給他。
景雲三年,睿宗傳位於太子,李隆基做了皇帝。他常常把“五王”請到宮中歡聚。他讓人做了張特大的床,做一個長長的枕頭和一床大被。夜間,兄弟六人同睡在這一床被裏,一邊談心一邊慢慢入睡。不過這樣究竟太不方便了,就又在殿中設了五座帳子,讓“五王”宿在裏麵。每天早晨,皇帝要上朝了,“五王”就在皇帝寢宮的門外等著,跟皇帝互相問候早安。皇帝退朝之後,就跟五弟兄在一起,快樂相處。他們有時飲宴,有時鬥雞,有時擊,而玩得最多的則是在一起演奏音樂。李隆基有很深的音樂修養,而李成器則善於吹笛,李隆範(後改名李範)善於彈琵琶。大家一起彈奏起來,連宮中專司奏樂的宮女也自歎弗如。
宮裏玩夠了,就騎上馬到郊外打獵。他們跑到龍首山上,遙望長安城牆高聳,城內的房屋鱗次櫛比,而皇宮和苑林則是在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樹叢中時隱時現,好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王子們縱馬馳騁,笑傲呼號,自得其樂。
在這種時候,他們之間免去皇家那一套禮儀,不論什麼君臣和官職高低,而仍然“拜跪如家人禮”,互相以“大哥”、“五弟”來稱呼,“飲食起居,相與同之”,跟老百姓全家人相處一樣。
逢到節慶的日子,皇帝、“五王”和王妃、王子、郡主以及小王孫們幾十人都聚集到太上皇(睿宗皇帝李旦)居住的太極殿,把太上皇請到上座,兒孫們簇擁在下麵,一邊聽著宮廷樂工們演奏音樂,一邊飲著絲綢古道送來的葡萄美酒。全家男女老少,融融樂樂,好不愜意!
“五王”不宜長居皇宮。等他們回府以後,皇帝便去找他們相聚。五王府內有樓,朝向隆慶池。月明之夜,星光閃爍。他們集在樓上,麵對著天空的清輝,俯視著池中的碧水,遙望池對麵百姓家的點點燈火,不免又要把笙簫琴瑟取出,來一個合奏。隆慶坊的住戶這時就要互相傳告:“皇上又在五王府奏樂啦!”他們扶老攜幼跑來,遠遠地坐在池塘邊的柳蔭下麵,靜靜地欣賞。這又是一幅君民同樂的畫麵。
不過皇帝出宮十分麻煩,要有羽林軍保護,經過的地方還要戒嚴。玄宗就在皇宮和五王府之間派工匠修一條複道,用高牆把複道跟市區隔開。以後皇帝和“五王”出入宮中,經過複道,那就方便多了。
開元二年,“五王”幹脆把五王府獻給了皇帝。玄宗把它改建了一下,將五王府全部打通,修成了一座離宮;又因為它在皇城的南邊,便稱之為“南內”。並以所處的街坊命名。這座坊原稱“隆慶坊”,但由於其中的“隆”字犯了皇帝李隆基的諱,便把新宮稱為興慶宮,坊名也改了——至於那隆慶池,也就改叫興慶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