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麵見政府區長(上)(1 / 2)

轉眼到了後天下午兩點鍾,在秘書鄒平原引導下,陳海生來到了區長辦公室。杜成業熱情地又領著他到了隔壁小會客室,小鄒快捷地準備好兩杯茶水,又留下了一大保溫壺的開水,輕輕地關好門退了出去。

至此陳海生總算是徹底明白了,也知道了杜成業和胡家的曆史淵源和親密的關係。

世間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杜成業出生在臨慶東鄰懷明市,東部偏遠山區的一個小山村__橫山村。那是一片山連山嶺連嶺的原生態,地勢險要,易守不易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這裏發生過幾次著名戰役,後來這裏建成了紅色教育基地。這裏還是有名的佛教聖地,圍繞在村子周圍的山上和山腰,有十幾座寺廟,香火旺盛,信眾不斷。

杜成業剛上小學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周邊山頂和半山腰的幾座寺廟,連同裏麵的菩薩等人物泥塑化身,一夜之間,不知道被從哪裏冒出來的、胳膊上戴著袖章狂熱的紅衛兵小將們砸毀,寺廟裏的出家人則一概被趕出了寺門,走向社會自食其力,那時杜成業和小夥伴們隻是覺得好玩。

杜成業的父親杜懷山,此時在山村任黨支部書記。

杜懷山從小就在山村長大,念過兩年私塾,雖然識字不多,但是在解放戰爭中,被黨組織動員出過民夫,為解放大軍運送過糧草,從前線往後方醫院接送過傷員。後來慢慢地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有了一定的無產階級覺悟。盡管識字不多,但也是見證並經曆過革命戰爭的人。

山村解放前夕,經本村兩位老黨員介紹,他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以後又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

麵對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莊戶人出身的村支書,對運動不理解不滿意也看不慣當時的許多做法,但是除了惋惜和唉聲歎氣之外,根本無力也製止不了青年人得狂熱舉動。隻是根據上級安排,力盡所能為來山村紅色教育基地串聯的各路紅衛兵諸侯們,提供食宿方便。簡單的飯菜和開水,盼著他們趕緊吃飽喝足,送瘟神一樣,趕快地離開山村。

杜成業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家裏突然住進了一家四口人,一對中年夫妻帶著兩個孩子。大的是個男孩,叫小偉,小杜成業兩歲,來年就到了上學的年齡;小的是個姑娘,叫小娟,三、四歲模樣,成天攆雞追鴨的樣子。自然,當時山村的一切,蟲蟲草草,雞鳴狗跳,在兩個孩子眼中都充滿著好奇。

後來杜成業才慢慢知道,住進來的是當時懷明市市委書記胡慶祥一家人,文革中受到衝擊,市委書記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被發配到或者說是被押送來橫山村,強迫參加勞動改造。

杜懷山知道了胡慶祥的革命經曆後,出於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和善良的本性,也是對胡慶祥這個市委書記的敬仰和尊重,生怕照顧不好他們一家人,那時候村裏也有青年造反派,怕胡書記受衝擊遭受委屈,就直接把他們一家人安置在了自己家裏,騰出了最大的三間北屋__山村人也叫正屋給他們一家人住,自己一家則搬到了西邊的偏屋居住,杜懷山囑咐妻子和杜成業要好好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