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宋室南遷(1 / 2)

宋徽宗共有三十一個兒子,其中六個早夭,長子趙恒,即是欽宗。靖康之難時,徽宗、欽宗被俘,這些皇子們也幾乎被金兵逮了個幹淨,他們曾經在皇宮中養尊處優,經此大難,早已經被嚇得魂不附體,許多人在押解途中就死去了,沒有死的也被金人流放到荒漠窮邊,最終病死在那裏。隻有皇九子康王趙構這次劫難中幸存了下來。

趙構這個人雖然長在深宮中,卻像他的宋朝的開國君主那樣,能夠挽強弓,騎烈馬,很有些膽量。東京第一次被圍時,趙構和丞相張邦昌被送入金營做人質,臨行時,張邦昌忍不住哭了起來,趙構卻表現得慷慨激昂,他說:“這是男兒應為的事情,宰相不能夠這一樣子。”

進入金營以後,張邦昌徹底被金兵嚇跨了,隻要有金兵對他一瞪眼睛,他就會被嚇得立即哭起來。趙構在金營中仍然是鎮靜自若,麵不改色。過了二十多天,金人以為趙構能有這樣的表現,肯定不會是生長在深宮中的皇子,他們懷疑這個康王是宋朝派人假冒的,就要求另換一個親王過來。欽宗派肅王前去頂替,趙構被金人放回。後來金人撤退時,沒有放肅王回來,而是把他劫持到漠北,最終肅王死在了那裏。

關於這件事,民間有“泥馬渡康王”的傳說。說他在金營做人質時,金兵把他押北上,中途趙構乘了機會逃脫,當逃到磁州的時候,夜裏睡在了崔府君廟,在夢中,有神人告訴他金兵快要來了,於是趙構驚醒,趕緊跑到廟外,看見廟門口竟然有一匹馬正等著他,他乘馬往南狂奔,後麵隱隱約約聽到金兵追趕的呐喊之聲,當到達黃河邊時,趙構一看沒船,心下想這可完了,沒想到座下這匹馬竟然直跳入河中將他安然送到對麵,擺脫了金兵的追捕。過河後那匹馬就現出了原形,原來它是廟門前的泥塑之馬。

這當然是在趙構當了皇帝之後,才有人牽強附會編出來的,並不是事實。當金兵再次南下包圍東京時,欽宗派出了康王到宗望那裏去求和。這一次,趙構確實是經過了磁州(今河北磁縣),這裏的州官宗澤勸他說:“金國現在已經兵臨城下,還要殿下還要去議和,實在是騙人的把戲。都到這個時候了,求和又有什麼用處呢?”同時,宗澤安排數百名磁州的老百姓,在路上也攔住趙構的馬,不讓他到金營去求和。趙構也擔心會被金朝扣留,就順勢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留了下來。

東京被圍後,欽宗偷偷地派出一些人出城求援,其中一人到達相州,這人從頭頂的發髻中取出一個蠟丸,打開後是欽宗的親筆信,說“命康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速領兵來救父兄”。康王接到聖旨,立即在相州舉起了帥旗,召集兵馬,準備前往東京營救。這時,欽宗又發來詔書,說“金人已攻入城,正在議和,兵馬不宜亂動。”康王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見此詔書,就按兵不動,隻有宗澤率領一支人馬前往東京救援。到了靖康二年,在金人的脅迫下,欽宗又下詔讓康王將兵權交與副帥,一個人去京師與父兄相會,趙構當然不會前往。

金人不願意在中原久留,指定膽小怯懦的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國號大楚,然後就押著徽、欽二宗等一幹人等還有擄掠來的大批財物撤退了。這個張邦昌知道皇帝不好坐,每到上朝的時候,就拱手立在殿上,群臣對他也不行君臣之禮。張邦昌任命官員時,都會在官職前加一個“權”(臨時)字,朝廷發的公文,既不敢用大宋的年號,也不用新年號,隻是空著年份不寫。有人讓張邦昌做真正的皇帝,他不敢答應,於是又有人提醒他:“大元帥康王領兵在外,哲宗廢後也幸免於禍,您要是早日還政於宋,或許能夠轉禍為福。”於是,張邦昌將孟後迎入宮中,尊為宋太後,並遣使請康王回朝。宗澤等人建議趙構不要輕易去東京,以免遭遇不測,而就近在南京應天府登基。五月,康王稱帝,改年號為建炎,曆史上稱為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