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11557),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的父親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母親也是個知書能文才女,這使得李清照從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夫妻雙方共同校勘古書,唱和詩詞,生比較美滿。李清照在這一段時期的詞作主要描寫了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如[如夢令]中活潑而有趣的生活:“常記溪亭日暮,祝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還有表現與丈夫離別時寂寞心緒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靖康二年,李清照和趙明誠相繼避兵江南,途中遺失了珍藏的太部分金石書畫。後來趙明誠又病死建康,她就輾轉漂流於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晚年生活孤苦。
這一時期的詞作對表達對現實的擔憂和生活的淒涼。如[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倡。中州盛日,閣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在創作中善於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在關於詞作的論述中,她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